牽白飲

QIAN BAI YI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20%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24

方劑組成解釋

牽白飲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水逐飲的特性,可有效治療水腫、腹水、胸水等症狀。

此外,牽牛子還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導致的便祕、腹痛等症狀也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因此,在牽白飲中加入牽牛子,可以起到瀉下通便,清熱解毒的作用,有效緩解水腫、腹水等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牽白飲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根據古文記載,牽白飲由以下兩味藥組成:

  • 牽牛子 (末): 一錢
  • 白糖:適量

主治功效

古文記載牽白飲主治「心腹鞕痛」。

治療原理分析

  • 牽牛子:味苦、性寒,歸肺、腎、大腸經。具有瀉水通便、消腫殺蟲的功效。在方中作為主藥,針對「心腹鞕痛」的病機,發揮瀉下通便、消積除脹的作用。
  • 白糖: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潤肺生津、補中益氣的功效。在此方中主要起到調和藥性、矯味的作用,並可緩解牽牛子峻瀉可能帶來的不適。

綜合來看,牽白飲以牽牛子為主,利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來緩解「心腹鞕痛」的症狀。古文中將其與「苦參飲」和「地龍飲」並列,提示此方可能用於治療瘟疫類疾病中出現的心腹硬痛症狀。苦參飲以苦參清熱燥濕,醋收斂固澀,主治「滿痛,壯熱」,推測為熱結於裡的實熱證;地龍飲以地龍清熱息風,生薑、薄荷疏散風熱,蜜潤燥生津,主治「按之痛極,或通而復結,喘促狂亂」,推測為熱盛動風之證。而牽白飲以簡潔的兩味藥,針對「心腹鞕痛」,可能偏重於實證的通腑瀉下。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古文記載簡略,僅憑「心腹鞕痛」一症難以完全確定其具體的病機和適應證。現代中醫臨床應用此方時,還需結合患者的具體症狀、舌脈等信息進行辨證論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炎胰臟炎膽囊炎

相同名稱方劑


牽白飲,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八引《鄭氏家傳方》。 組成:牽牛(頭末)1錢。 主治:傷寒結胸,心腹硬痛。瘟疫心腹硬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