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牛丸」方劑中包含「黑牽牛」,這源於其藥性與方劑主治之間的密切關係。
黑牽牛味苦寒,具有瀉下、消積、逐水之效。其寒性可清熱解毒,瀉下作用可通便排毒,消積作用則有助於消食化積。
「二牛丸」主治積食停滯,腹脹腹痛,便祕,水腫等症。黑牽牛的藥性與這些症狀相符,其瀉下、消積、逐水之效能正好可以緩解積食停滯、腹脹腹痛、便祕等症狀,而其寒性則有助於清熱解毒,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二牛丸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肝、脾、腎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
二牛丸主治濕熱蘊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便祕、腹脹等症狀。牽牛子在方劑中起到瀉熱通便的作用,可促進腸蠕動,幫助排出宿便,改善便祕症狀,同時也能協助其他藥物疏肝理氣、化瘀消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牛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二牛丸」主治「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其核心病機為「水濕停聚,氣機壅滯」。小兒臟腑嬌嫩,水濕代謝易失常,若外感濕邪或內傷飲食,導致三焦氣化失司,水濕內停,泛溢肌膚則見腫脹;濕阻下焦,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難,大腸傳導受阻則大便不通。此方以通利二便、逐水消腫為法,使水濕從下竅而出,從而緩解腫滿。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黑牽牛(黑丑)、白牽牛(白丑):
二者均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辛,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古籍記載其「能達右腎命門,走精隧,通下焦鬱遏」(《本草綱目》),功能瀉下逐水、消痰涤飲,尤擅消腫滿、通二便。黑丑偏逐痰飲,白丑偏利水濕,合用則通利之力更強。
2. 配伍邏輯
- 雙丑協同:黑、白牽牛配伍,強化攻逐水濕之效,針對水腫實證。
- 井花水為丸:井花水性甘平,取其「清陽上昇」之性,緩和雙丑峻瀉之勢,避免傷正。
- 綠豆大丸劑:小兒用藥需劑量輕靈,綠豆大丸劑便於控制藥量,減低毒性影響。
- 蘿蔔子煎湯送服:蘿蔔子(萊菔子)辛甘平,能消食化積、降氣通便,既可助雙丑通腑,又能調理小兒常見的食積氣滯,兼具引經與緩和藥性之功。
3. 治療原理
- 峻下逐水:雙丑苦寒沉降,直接刺激腸道、促進利尿,通過瀉下與利尿雙重途徑排除體內水濕。
- 通調三焦:水濕停滯多因三焦氣化失常,雙丑能「通利三焦」(《本草備要》),恢復水液代謝。
- 標本兼顧:水腫與二便不利屬標急,雙丑治標;蘿蔔子消積理氣,兼顧小兒脾胃氣滯之本。
4. 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適於實證水腫,表現為:
- 全身或局部浮腫,按之凹陷。
- 小便短少、大便祕結。
- 舌苔厚膩,脈沉實有力。
因藥性峻猛,須確診為水濕實邪壅盛,且體質尚可耐受者。
綜論
「二牛丸」以「通利」為核心,雙丑為君,直攻水濕;蘿蔔子為使,寓消於瀉。其設計體現「去菀陳莝」之法,符合《黃帝內經》「開鬼門,潔淨府」的治水原則,然須謹記「中病即止」,避免過劑傷正。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4兩,白牽牛4兩(炒)。
上為末,井花水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蘿蔔子煎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牛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八六。 組成:黑牽牛4兩,白牽牛4兩(炒)。 主治:小兒腫病,大小便不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