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濟世散
JI S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本草綱目》卷十八引張三豐仙方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20%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濟世散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在於其瀉下和利水消腫的功效。黑牽牛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利水消腫的作用。
對於一些積滯腹脹、水腫、便祕等病症,黑牽牛可以通過瀉下通便、利水消腫來達到治療目的。但由於其毒性較強,需謹慎使用,且需配合其他藥材以緩解其毒性,方可發揮其治療功效。
濟世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有二:
- 瀉下通便: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肺、腎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之效。對於積滯腹脹、便祕、水腫等病症,牽牛子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宿便,達到通便消積的效果。
- 利水消腫: 牽牛子還有利水消腫之功,可以治療水腫、腹水、淋病等病症。對於因濕熱阻滯、脾腎陽虛而導致的水腫,牽牛子可以促進水液代謝,利尿消腫,改善患者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濟世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針對熱毒壅盛、氣血瘀滯所致的癰瘡腫毒。其關鍵在於「年少氣壯者」,暗示藥性峻烈,需體質強健者方可耐受。療效指標為「大便出膿血」,乃古代「下法」排毒的體現,認為邪熱毒邪可從二便而出,膿血下泄則毒邪得解,腫痛自消。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配伍
- 黑、白牽牛子(各1合):
二者均為牽牛子,色分黑白的差異在傳統中藥理論中或有「黑者瀉水速,白者行氣捷」之說,然功效皆以瀉下逐水、通利二便為主。《本草綱目》載其「逐痰消飲,通大腸氣秘風秘,殺蟲」,此處取其峻下之力,導熱毒從大便而泄。 - 好醋熬製:
醋性酸收,能緩和牽牛子峻烈之性,同時醋本身有散瘀消腫之效(如《傷寒論》苦酒湯),可助化解局部腫毒。熬至八分,意在濃縮藥力,減輕毒性。 - 露宿五更服:
「露宿」或為傳統「取露水清涼解毒」之象徵,或藉夜間陰寒之氣抑牽牛子燥熱;「五更溫服」順應人體陽氣初升之時,助藥力透發。
- 黑、白牽牛子(各1合):
作用機制推論
- 瀉下排毒:牽牛子刺激腸道,峻下熱結,使體內壅滯之毒邪(如熱瘀膿血)隨瀉下排出,符合「通腑泄熱」治法。
- 活血消癰:瀉下過程可能間接促進氣血流通,緩解局部瘀堵(如癰疽的腫痛),醋製增強散瘀效果。
- 以瀉代清:通過瀉下減輕全身熱毒負荷,間接緩解癰瘡火毒之勢,類似「上病下取」之思路。
潛在邏輯與侷限
此方體現古代「以毒攻毒」思維,牽牛子本身有小毒,醋製後或降低毒性,但仍屬攻伐之劑。其效倚重於「瀉毒」,然癰疽成因複雜,若正氣不足或毒邪深伏者,單純峻下恐難根治,反傷脾胃。現代應用需審證求因,非所有無名腫毒皆適用。
(注:以上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理論推演,不涉及現代臨床建議。)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1合,白牽牛1合。布包捶碎,以好醋1碗,熬至8分,露1宿,次日五更溫服。以大便出膿血為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濟世散, 出處:《本草綱目》卷十八引張三豐仙方。 組成:黑牽牛1合,白牽牛1合。 主治:一切癰疽發背,無名腫毒,年少氣壯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