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散

QIAN NIU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七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牽牛散中使用黑牽牛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瀉下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有效治療便祕、腹脹等症狀。牽牛散中加入黑牽牛,旨在通過其瀉下作用,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達到通便的效果。

二、 消腫散結: 黑牽牛除了瀉下作用外,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功效,可用於治療積聚、腫瘤等症狀。牽牛散中使用黑牽牛,也可能是為了利用其消腫散結的特性,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牽牛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 水腫病症

    • 《太平聖惠方》:「夫水氣遍身浮腫者...令人上氣體重。小便黃澀。腫處按之隨手而起是也。」

    • 《太平聖惠方》:「治水氣遍身浮腫。氣息喘急。小便赤澀。宜服牽牛散方。」

    • 《萬病回春》:「牽牛散,治小兒諸般腫脹。」

    • 《證治彙補》:「牽牛散,治脾濕太過。遍身浮腫。喘不得臥。腹脹如鼓。大便不溏。小便澀滯。」

    • 《外科心法要訣》:「囊腫及四肢俱腫,二便不利者,膀胱蘊熱,風熱相乘也,宜白牽牛散主之。」

    • 《仁齋直指方論》 & 《內外傷辨惑論》& 《蘭室秘藏》& 《濟陽綱目》:「食傷腸胃,當塞因塞用,又寒因寒用,枳實、大黃苦寒之物,以泄有形是也,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反面論述)

    • 分析:從多本醫書可見,牽牛散主要用於治療各種水腫,包括全身浮腫、四肢腫脹、陰囊腫脹等,並伴有小便不利、喘息等症狀。

  • 大便秘結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黃牽牛散,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秘結。」

    • 《聖濟總錄》:「治大便澀秘,牽牛散方」

    • 《仲景傷寒補亡論》:「妊娠傷寒。腹脹大便不通。喘急。宜牽牛散。」

    • 《雜病廣要》:「《保命》大黃牽牛散,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秘結,本方為散。」

    • 《醫學綱目》:「大黃牽牛散,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秘結。」

    • 《本經逢原》:「白者屬金利肺,治上焦痰飲,除壅滯氣逆,通大腸風秘,除氣分濕熱。黑者屬水,瀉腎而兼瀉脾胃之濕,消腫滿腳氣,利大小便秘。」

    • 《雜病源流犀燭》:「有由相火遊走臟腑者(宜大黃牽牛散)。」

    • 《得配本草》:「結則牽牛散之」

    • 《重訂廣溫熱論》:「臟腑熱極,大便閉結者,宜用大黃牽牛散。」

    • 分析:大黃牽牛散,是牽牛散的加減方,除了牽牛還加上大黃,大黃也是瀉下通便的藥物,因此可見,牽牛散對於大便秘結也有一定的療效,特別是因相火遊走臟腑所致的便秘。

  • 咽喉問題

    • 《聖濟總錄》:「治小兒咽喉中鳴,咳嗽痰壅。牽牛散方」
    • 分析:此處指出牽牛散可用於治療小兒咽喉問題,可能有化痰之效。
  • 腰痛

    • 《類編朱氏集驗醫方》:「牽牛散,治腰痛神妙。」

    • 分析:此處指出牽牛散對於腰痛有療效,但具體機制不明。

  • 其他症狀

    • 《聖濟總錄》:「治膜外氣。白牽牛散方。」

    • 分析:此處症狀描述較為模糊,「膜外氣」的具體含義需要進一步考證。

治療原理分析

  • 利水消腫:牽牛子,特別是黑牽牛,具有強大的利水作用。

    • 《本經逢原》:「牽牛專一行水峻下之劑...黑者屬水,瀉腎而兼瀉脾胃之濕,消腫滿腳氣,利大小便秘。」
    • 《素問識》:「如濕氣勝而為濡瀉等證。用五苓散之類。又如積痢在下。而為裡急後重等證。用承氣湯牽牛散之類。引而竭之也。」
    • 分析:牽牛子能通過刺激腸道和腎臟,促進體內多餘水分的排出,從而減輕水腫。
  • 瀉下通便:牽牛子具有瀉下作用,能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

    • 《本經逢原》:「凡用牽牛,少則動大便,多在泄下如水,乃瀉氣之藥。」
    • 《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大黃牽牛散...每服五錢。水煎溫服食後。微利則已。」
    • 分析:牽牛子的瀉下作用有助於排出體內積滯,特別是對於因濕熱或相火引起的便秘有效。
  • 關於「瀉氣」的爭議

    • 《本經逢原》:「每見酒食過傷病痞者,多服牽牛散取快一時,藥過仍痞,以致久服脫人元氣,猶不知悔也。」
    • 《仁齋直指方論》& 《內外傷辨惑論》& 《蘭室秘藏》& 《濟陽綱目》:「反以辛辣牽牛散瀉真氣,犯大禁四也。」
    • 分析:多位醫家指出,牽牛散雖能瀉下,但也可能損傷人體正氣,特別是肺氣和脾胃之氣。因此,使用牽牛散需要謹慎,不可長期或過量使用。

總結

綜合以上分析,牽牛散的主要功效是利水消腫瀉下通便,主要用於治療水腫病大便秘結。其治療原理主要是通過牽牛子的利水和瀉下作用,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積滯。然而,由於牽牛散可能損傷人體正氣,因此在使用時需要謹慎,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避免長期或過量使用。對於咽喉問題和腰痛的治療,則需要更多臨床和研究驗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前列腺炎胰臟炎大便秘結耳聾排尿困難膽囊炎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麻疹腎絲球腎炎咳嗽全身性水腫小便顏色偏黃多痰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牽牛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黑牽牛(半生半炒)。 主治:小兒諸般腫脹。

牽牛散, 出處:《衛生鴻寶》卷一。 組成:木通1兩,滑石1兩,黑醜5錢。 主治:小便出血,痛不可忍。

牽牛散,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大黃1兩,鬱金1兩,青橘皮1兩,甘草3分,牽牛子(取末)2兩。 主治:妊娠傷寒,腹脹,大便不通,喘急。

牽牛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組成:牽牛子(炒半生半熟)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分,甘草(炙)1分,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分,陳橘皮(去白,焙)1分。 主治:小兒咽喉中鳴,咳嗽痰壅。

牽牛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牽牛子4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半兩,木香1兩,桑根白皮半兩(銼),木通半兩(銼),肉桂半兩(去皴皮)。 主治:氣水。身體浮腫,腹脅妨悶,大小便澀,上氣喘息。

牽牛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牽牛子2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桑根白皮2兩(銼),檳榔1兩,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微炒),漢防己1兩,豬苓1兩(去黑皮),木通1兩(銼)。 主治:水氣遍身浮腫,氣息喘急,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