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牽牛散中使用黑牽牛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瀉下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可有效治療便祕、腹脹等症狀。牽牛散中加入黑牽牛,旨在通過其瀉下作用,促進腸道蠕動,排出積滯,達到通便的效果。
二、 消腫散結: 黑牽牛除了瀉下作用外,還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功效,可用於治療積聚、腫瘤等症狀。牽牛散中使用黑牽牛,也可能是為了利用其消腫散結的特性,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主治功效
牽牛散
黑牽牛,味苦、辛,性寒。歸大腸經。具有瀉下積滯、消腫散結、清熱解毒之功效。常用於兒童各種腫脹、結核、瘰癧、便祕、尿閉等症。
用法用量:內服,煎服,10-15克。
組成:
黑牽牛:15克,味苦、辛,性寒。歸大腸經。具有瀉下積滯、消腫散結、清熱解毒之功效。
輔料:適量。
製法:
將黑牽牛搗碎,過篩,與輔料混合均勻,製成散劑。
功效:
瀉下積滯,消腫散結,清熱解毒。
主治:
兒童各種腫脹,結核,瘰癧,便祕,尿閉等症。
用法用量:
內服,煎服,10-15克。
注意事項:
脾胃虛弱、大便溏洩者慎用。 pregnant women and children should not take it.
總結:
牽牛散是一味中藥方劑,具有瀉下積滯、消腫散結、清熱解毒之功效。主要用於兒童各種腫脹、結核、瘰癧、便祕、尿閉等症。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牽牛散, 出處:《回春》卷七。 組成:黑牽牛(半生半炒)。 主治:小兒諸般腫脹。
牽牛散, 出處:《衛生鴻寶》卷一。 組成:木通1兩,滑石1兩,黑醜5錢。 主治:小便出血,痛不可忍。
牽牛散, 出處:《傷寒總病論》卷六。 組成:大黃1兩,鬱金1兩,青橘皮1兩,甘草3分,牽牛子(取末)2兩。 主治:妊娠傷寒,腹脹,大便不通,喘急。
牽牛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一。 組成:牽牛子(炒半生半熟)2兩,杏仁(去皮尖雙仁,炒)1分,甘草(炙)1分,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分,陳橘皮(去白,焙)1分。 主治:小兒咽喉中鳴,咳嗽痰壅。
牽牛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牽牛子4兩(微炒),陳橘皮半兩(湯浸,去白瓤,焙),白朮半兩,木香1兩,桑根白皮半兩(銼),木通半兩(銼),肉桂半兩(去皴皮)。 主治:氣水。身體浮腫,腹脅妨悶,大小便澀,上氣喘息。
牽牛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四。 組成:牽牛子2兩(微炒),甜葶藶1兩(隔紙炒令紫色),桑根白皮2兩(銼),檳榔1兩,鬱李仁2兩(湯浸,去皮,微炒),漢防己1兩,豬苓1兩(去黑皮),木通1兩(銼)。 主治:水氣遍身浮腫,氣息喘急,小便赤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