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銀河丸方劑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之效。黑牽牛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通利腸道,驅除積滯,適用於便祕、腹脹、腸燥便祕、積食便祕等症狀。此外,黑牽牛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散結功效,可用於治療腫瘤、瘰癧、積聚等病症。
然而,黑牽牛藥性峻猛,使用需謹慎。其毒性較大,不可長期服用,也不宜與其他藥物同時服用,以免產生不良反應。服用前需遵醫囑,並根據自身情況調整用量。
「銀河丸」方劑中含有硫磺,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止癢: 硫磺性寒,具有解毒止癢、殺蟲止癢之效。對於因風濕、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瘡瘍、疥癬等症狀,硫磺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長,減輕炎症反應。
- 活血化瘀: 硫磺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給,有助於消除瘀血、消腫止痛。
因此,銀河丸中加入硫磺,旨在發揮其祛風止癢、活血化瘀之功效,針對皮膚病症,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銀河丸】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銀河丸出自古代方書,主治「腰痛」。其證候偏向寒濕瘀阻或下焦虛寒所致之腰痛,特點為疼痛遇寒加劇、得溫則減,或伴有肢體沉重、活動不利等表現。方中以溫通散寒、逐水消積為核心,推測其適用於實證或虛實夾雜證,但偏重於寒濕或痰瘀凝滯者。
二、組成藥物性味與邏輯
黑牽牛(牽牛子)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 傳統功效:瀉下逐水、消痰滌飲、通利二便。
- 作用原理:通過強力瀉下,排除水濕痰飲,疏通經絡壅滯,緩解因水濕停聚或痰瘀阻絡所致的腰痛。
硫黃
- 性味酸溫,有毒,歸腎、大腸經。
- 傳統功效:補火助陽、溫通經脈、散寒除濕。
- 作用原理:溫補命門之火,驅散下焦寒濕,與牽牛子搭配可制約其寒性,轉為溫通瀉濁之效。
三、方劑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寒熱並用,瀉中寓溫
- 牽牛子瀉水逐瘀,硫黃溫陽散寒,二者同炒後,硫黃的溫性部分抑制牽牛子的寒涼,轉為溫通瀉濁之力。此配伍既能祛除下焦濕濁,又可避免寒涼傷陽,適合寒濕兼夾實邪的腰痛。
炒製與服法特點
- 「同炒令牽牛熟,留硫黃裹在牽牛上」:此工藝使硫黃的溫性滲入牽牛子,增強溫散效果;整體不研碎而服50粒,可能取緩攻之意,漸次逐邪而不傷正。
- 鹽湯送服:引藥入腎,助硫黃溫腎之效;溫酒則增強行氣活血之力,協同疏通經絡。
針對病機:寒濕瘀阻下焦
- 腰痛成因與腎陽不足、寒濕凝滯相關,硫黃溫腎陽以治本,牽牛子瀉濕濁以治標,共奏溫腎逐水、通絡止痛之效。
四、現代應用推衍
此方雖主治腰痛,但從組成推斷,可能對寒濕型水腫、痰飲積聚(如關節脹痛、慢性腎病水腫)亦有潛在作用,然須嚴格辨證為寒濕實證方可應用。其設計體現「通因通用」思想,以瀉代補,通過祛邪間接恢復陽氣流通。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藥配伍理論,具體應用需結合臨床辨證。)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1兩,硫黃半兩。
上同炒令牽牛熟,留硫黃裹在牽牛上,不用研碎。
每服50粒,用溫酒鹽湯空心吞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銀河丸,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三。 組成:黑牽牛1兩,硫黃半兩。 主治:腰痛。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