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子散

腰子散

YAO Z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直指》卷十八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20%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腰子散」方劑中使用「黑牽牛」,乃因其具有以下特性:

  1. 利水消腫:黑牽牛性寒,入膀胱經,能利水消腫,對於腰部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一定的療效。
  2. 通便瀉下:黑牽牛亦具有通便瀉下的作用,能緩解便祕,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改善腰部積聚的濕熱之氣,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因此,黑牽牛在「腰子散」中,可發揮利水消腫、通便瀉下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治療腰部疾病的效果。

腰子散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的功效。牽牛子味苦、性寒,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之效。

腰子散常用於治療腰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牽牛子加入其中,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積存於體內的水分和毒素,從而減輕腰痛、水腫等症狀。

此外,牽牛子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有助於緩解腰痛等症狀的發炎反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腰子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籍,專治「疝氣」及「腎氣作痛」。古醫所謂「疝氣」,多指少腹墜痛、睾丸腫痛之症,其病機與寒濕凝滯、氣血不通相關;「腎氣作痛」則屬腎經氣化失調,或下焦虛寒所致之腰痛、少腹拘急。方中以豬腰為引,取其「以形補形」之思維,直達腎經,輔以辛溫通散之品,旨在溫散寒濕、行氣活血而止痛。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討

  1. 黑、白牽牛(炒熟)
    牽牛子苦寒瀉下,炒製後緩其峻性,保留其通泄之力。《本草綱目》言其「達右腎命門,走精隧」,能逐水濕、通氣滯。此方取其等分合用,既消腹中水濕壅滯,又疏利下焦氣機,針對疝氣之濕阻氣結病機。

  2. 佐以川椒、茴香

    • 川椒辛熱,溫中散寒,尤擅「治陰冷囊寒」(《藥性論》),其性走竄,助牽牛散結止痛。
    • 茴香(當為小茴香)辛溫歸腎經,專散下焦寒邪,《日華子本草》謂其「治膀胱、腎間冷氣」,與川椒協同增強溫通之效。
      二者填充豬腰中煨熟,借其香烈之氣穿透藥力,直驅陰寒。
  3. 豬腰為引
    豬腎味鹹性平,古法常用為引經藥,此處「煨香熟」後食用,既載藥入腎,亦具滋養之效,緩和牽牛瀉下之峻。

  4. 酒送服
    酒性溫通,助藥勢直達病所,增強行氣活血之效。《本草拾遺》載酒「通血脈,厚腸胃」,與諸藥協力促使「惡物」(寒濕瘀濁)從二便排出,貫徹「通則不痛」之理。

邏輯推衍與方義總結
此方結構體現「溫通泄濁」之法:

  • 牽牛子為君,瀉實邪;椒、茴為臣,溫陽散寒;豬腰為佐使,引藥入經。
  • 通過煨製法,使藥性緩釋並結合食療,減牽牛之酷烈,適用於寒濕夾實之疝痛。夜間服藥後「就枕」,順應陽氣內斂之機,助藥力深達下焦;「天明取下惡物」正是通腑泄濁之驗證,標本兼顧。

全方以通為用,符合「疝多屬寒,痛多因滯」之古訓,展現古代「藥食同療」與「引經報使」之巧妙配伍思想。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炒熟)、白牽牛(炒熟)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挑3錢匕,豬腰一副,薄切開縫,入川椒五十粒,茴香一百粒,以牽牛末遍摻入腎中,線系,濕紙數重裹,煨香熟,出火氣,燈後空腹嚼吃,好酒送下。少頃就枕,天明取下惡物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腰子散,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黑牽牛(炒熟)、白牽牛(炒熟)各等分。 主治:疝氣、腎氣作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