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氣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消痰利水: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痰利水之功效。二氣散方中,牽牛子可配合其他藥物,起到瀉熱通便,消痰利水的作用,用於治療熱痰壅肺,氣喘咳嗽,痰多粘稠,小便不利等症。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二氣散中,牽牛子與其他藥物如杏仁、麻黃等配合,可增強瀉下通便、消痰利水之功效,並可起到宣肺解表、止咳化痰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相關病症。
二氣散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肺、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二氣散主要用於治療熱證便祕,黑牽牛可清熱瀉火,潤腸通便,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通便止痛的效果。
- 引藥下行: 黑牽牛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向下運行,更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二氣散中其他藥材如黃芩、梔子等,也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黑牽牛可以幫助這些藥材更好地發揮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氣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水、氣蠱,脹滿」,屬古代中醫所述之「蠱脹」範疇。蠱脹多指因水濕停聚、氣機壅滯導致的腹大如鼓、脹滿不舒之證。此處「水蠱」偏重水濕泛濫,「氣蠱」則以氣滯為核心,二者皆可因寒熱失調、臟腑功能紊亂(如脾失健運、肺失宣降)而發。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山梔子(炒)
- 性味苦寒,炒後寒性稍減,兼能清熱除煩、利濕退黃。
- 在此方中,其苦降之性可通泄三焦鬱熱,利水濕從小便而去,針對「水蠱」之濕熱內蘊;另能疏解氣機鬱結,助紓「氣蠱」之滯。
乾薑(炮)
- 性味辛熱,炮製後溫中散寒之力專注於脾胃。
- 可振奮脾陽,化解中焦寒濕,針對脹滿因寒濕凝滯或脾胃虛冷所致者。
配伍思維與方義解析
- 寒熱並調:山梔子與乾薑一寒一熱,相反相成。梔子制約乾薑之燥熱,乾薑緩和梔子之寒涼,共奏「辛苦開泄」之效,調和陰陽氣機。
- 標本兼顧:
- 治標:梔子利水、乾薑散結,直接緩解脹滿。
- 治本:乾薑溫脾陽以絕水濕之源,梔子清鬱熱防氣滯化火。
- 氣水同調:針對「水蠱」與「氣蠱」相互膠結的病理特點,梔子利濕兼行氣,乾薑溫通助氣化,共疏氣滯水停。
三、延伸推論
此方雖簡,然深合「升降相因」「寒熱平調」之法,適用於寒熱錯雜、濕阻氣滯之腹脹。其核心在於恢復中焦升降(脾升胃降)及三焦氣化功能,使水濕得泄、氣機得暢,脹滿自消。後世醫家若遇類似病機(如現代醫學之肝硬化腹水、胃腸功能紊亂),可參此思路加減化裁。
傳統服藥法
山梔子(炒)1兩,乾薑(炮)1兩。
上為粗末。
每服2錢,水1盞,同煎至5分,去滓,食後熱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氣散, 出處:《宣明論》卷八。 組成:白牽牛2錢,黑牽牛2錢。 主治:水、氣蠱,脹滿。
二氣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六。 組成:山梔子(炒)1兩,乾薑(炮)1兩。 主治:陰陽痞結,咽膈噎塞,狀如梅核,妨礙飲食,久而不癒,即成翻胃。
二氣散, 出處:《朱氏集驗方》卷八。 組成:大附子1隻(生用,不去皮臍,切作三份,爲片子令薄),大茴香6兩(淨洗過,濾乾,分作3份,每份2兩)。 主治:腎經停冷,氣滯力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