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減利驚丸

加減利驚丸

JIA JIAN LI JING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37

熱/寒比例

(0.27)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8%
腎經 18%
肺經 18%
胃經 18%
膀胱經 11%
脾經 7%
肝經 7%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脾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減利驚丸中包含牽牛子,乃因其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化滯之效。

牽牛子味苦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攻下逐水、消積導滯之功效。方中以其配伍,主要針對痰濁內阻、腸胃積滯、肝氣鬱結所致的驚癇、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

牽牛子能瀉下通便,排出積滯,使痰濁得以宣泄,並能清熱化痰,解除肝氣鬱結,進而緩解驚癇、抽搐等症狀。

「加減利驚丸」方劑中包含巴豆,實屬罕見,其使用原因需謹慎分析。

巴豆性烈,為峻下逐瘀之藥,具強烈瀉下作用,且毒性較大。其在利驚丸中可能作為「引藥」,以刺激腸道蠕動,驅除積滯,達到開竅醒神之效。然而,巴豆用量需嚴格控制,且需配合其他藥物輔佐,以減輕其毒副作用。

同時,利驚丸本為治療驚癇、神志昏迷的方劑,以清熱化痰、開竅醒神為主。巴豆的加入,可能意在針對痰濁瘀阻、積滯不化之症,以促進氣血運行,達到疏通經絡、醒神開竅之效。

然而,巴豆的使用需經嚴格把控,不可輕易嘗試。如需服用相關方劑,應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以免發生意外。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減利驚丸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專治「急驚痰甚」,即小兒急驚風因痰熱壅盛所致之證,表現為突然抽搐、痰涎壅塞、呼吸急促、面赤煩躁等。古代醫家認為,急驚風多因痰熱內閉、風火相煽,需以峻下痰涎、開竅息風為急務。本方以「下痰」為核心,反映其針對痰濁壅滯之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牽牛末(1兩)

    • 苦寒峻下,善瀉水濕、逐痰飲,尤能通利二便。
    • 針對痰熱壅塞於肺與腸腑,通過瀉下使痰濁從下而解,緩解氣機閉阻。
  2. 花青(5錢)

    • 疑為「青黛」之別稱(古代方書中「花青」或指靛藍之礦物/植物染料,藥用多為青黛)。
    • 青黛鹹寒,清肝瀉火、涼血解毒,善治肝風內動兼痰熱者,可協同平息驚風。
  3. 巴霜(2錢半)

    • 即巴豆霜,辛熱大毒,峻下冷積、豁痰逐水。
    • 與牽牛配伍,一寒一熱,既增強攻逐痰涎之力,又可制約牽牛純寒之性,避免冰伏痰濕。

組方邏輯

  • 峻下痰涎:牽牛、巴霜相須為用,一從寒瀉,一從熱攻,徹底蕩滌痰濁宿積,開通氣道與腸腑。
  • 清肝息風:花青(青黛)清瀉肝火,防止痰熱引動肝風,標本兼治。
  • 劑型設計:麵糊為丸緩和藥性,綠豆大丸劑量小,適合小兒服用;白湯送下助藥力速行而不傷胃。

治療原理
此方以「通腑瀉痰」為法,體現「肺與大腸相表裡」之理論。急驚痰盛時,痰濁阻塞氣機,蒙蔽清竅,故通過峻下使痰濁從腸道排出,間接減輕肺系痰壅,氣機得暢則驚搐自平。然本方藥力迅猛,須確屬痰熱實證方可投用,虛證或痰清稀者忌之。

傳統服藥法


牽牛末1兩,花青5錢,巴霜2錢半。
下痰。
面糊為丸,如豆大。
每服2-3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抽搐腹瀉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加減利驚丸, 出處:《醫部全錄》卷四三二。 組成:牽牛末1兩,花青5錢,巴霜2錢半。 主治:下痰。主治:急驚痰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