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針頭丸中加入巴豆,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瘀之效。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經,具有瀉下、消積、殺蟲等功效,對於積滯停滯、瘀血阻滯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針頭丸多用於治療頑固性便祕、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巴豆的加入能夠快速瀉下,將積滯之物排出體外,達到通腑排毒的效果。同時,巴豆也能夠活血化瘀,幫助清除瘀血阻滯,進一步緩解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針頭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夏月水瀉不止」,即夏季因暑濕或飲食不潔所致之急性腹瀉,症見瀉下如水、勢急量多。其病機多與濕邪困脾、腸道清濁不分相關。方中巴豆與杏仁經火燎存性,緩和峻烈之性,轉為溫通止瀉之效,佐以大豆末、麵糊製成極小劑型(針頭大),專攻急症而不致過傷正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巴豆(燎存性)
- 巴豆生用峻下冷積,然火燎後辛熱毒性大減,轉為溫腸止瀉之效,尤擅「通因通用」:通過溫通腸道、祛除寒濕積滯以止瀉,正合「夏月水瀉」之濕濁內阻病機。
杏仁(燎存性)
- 杏仁本潤肺通腸,火燎後苦溫之性增強,能宣利肺氣以調水道(肺與大腸相表裡),兼助巴豆化濕行滯。二者相配,一溫一通,調節腸腑氣機升降。
大豆末
- 大豆甘平,健脾利濕,既可緩和巴豆餘毒,又能固護中焦,防瀉後脾虛。其「一字」微量入藥,彰顯佐助之效。
製法與劑型
- 「針頭大」丸劑配合新汲冷水送服,既限縮藥量(每次僅1丸),又取冷水之寒性反佐巴豆溫熱,避免燥烈傷津。麵糊為丸則緩釋藥力,延長作用。
治療原理總述
此方以「通澀並用」為核心:
- 通:巴豆、杏仁燎後溫通腸道,祛除濕滯,使積穢去而瀉自止。
- 澀:火製藥物兼具收斂之性,配合大豆健脾,間接固澀腸道。
全方藥簡力專,針對夏季濕瀉之標急(水濕暴下),通過微調氣機、化濕導滯而取效,體現古人「以瀉制瀉」之妙思。
傳統服藥法
巴豆1個(去皮膜),杏仁1個(去皮尖)。2味皆針扎火上燎存性)。
上為細末,入大豆末一字,再研一百轉,面糊為丸,如針頭大。
每服1丸,新汲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針頭丸, 出處:《得效》卷五。 組成:大巴豆1粒(去殼)。 主治:夏月水瀉不止。
針頭丸, 出處:《雞峰》卷十四。 組成:胡椒末1分,硫黃1分,巴豆(去皮膜,不出油,研)2粒,黃蠟4分。 主治:水瀉。
針頭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四。 組成:巴豆1個(去皮膜),杏仁1個(去皮尖,2味皆針紮火上燎存性)。 主治:水瀉腸鳴。
針頭丸,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一。 組成:朱砂半錢,砒1錢,巴豆7個(用油煎),硫黃骰子大。 主治:積利、久利、滯利,一切諸利,多日不癒。
針頭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吳氏集驗方》。 組成:黃蠟1塊(如指大),巴豆7粒(燈上燒出油),杏仁7個(去皮尖),百草霜1錢,黃連少許。 主治:痢瀉。
針頭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七九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輕粉1錢,乳香1錢,麝香少許,硇砂2錢,蜈蚣1對(全者好),膽礬3錢(青者好),銅綠2錢。 主治:疔瘡,一切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