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豆油膏
BA DOU YO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油膏中含有巴豆,這是因為巴豆具有 瀉下通便 的功效。巴豆屬於大戟科植物巴豆的種子,其性峻猛,具有逐水消腫、瀉熱通便 的作用。它能夠刺激腸道蠕動,促進腸道排泄,對於便祕、腹水、水腫等病症有較好的療效。
此外,巴豆油膏中還含有其他藥材,例如蜂蜜、麻油等,這些藥材可以潤滑腸道,幫助巴豆的瀉下作用更加順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巴豆油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發背、癰疽、疔瘡」,均屬中醫外科範疇之陽證熱毒瘡瘍。
- 發背:指背部突發之癰腫,多因氣血壅滯、熱毒蘊結所致。
- 癰疽:癰為陽證,局部紅腫熱痛;疽為陰證,多屬深部膿腫或陰寒凝滯,然本方以「麻油煎巴豆」製法,其性偏辛熱,更適合陽證初期未潰者。
- 疔瘡:為熱毒凝聚之急性感染,多發於頭面四肢,需速拔毒外出。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巴豆(主藥):
- 性味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傳統用於「斬關奪門」之峻下逐水藥,外用則取其「蝕瘡排膿」之效。
- 《本草綱目》載其「治癰疽疔毒」,透過其強烈刺激性,促進局部充血、加速膿毒外透。
- 以麻油煎製,乃緩和其烈性,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導致過度腐蝕。
麻油(輔料):
- 性甘涼,能潤燥解毒、緩和巴豆毒性。
- 作為賦形劑,使巴豆油均勻附著於膏藥,避免藥力過猛。
輕粉(佐藥):
- 即氯化亞汞(Hg₂Cl₂),味辛性寒,有毒,傳統用於殺蟲攻毒、斂瘡生肌。
- 與巴豆配伍,一熱一寒,共奏「拔毒祛腐」之效,適用於瘡瘍膿成未潰階段。
邏輯推理與方義
此方以「毒攻毒」為核心思路:
- 巴豆辛熱開泄,局部刺激使瘡瘍「毒聚成膿」,加速破潰;
- 輕粉寒毒抑菌,防止熱毒擴散;
- 麻油柔潤調和,既緩和峻烈之性,又能滲透藥力深入病所。
全方以外用「腐蝕提膿」為主,適用於瘡瘍初起未潰、膿毒未透之實證,然須控制用量,以免過度傷及正常組織。
現代科學視角的可能機制
- 巴豆油中含巴豆樹脂,具強烈刺激性,可誘發局部炎症反應,促進免疫細胞聚集。
- 輕粉(氯化亞汞)對細菌、真菌有抑制作用,但長期使用需警惕重金屬蓄積。
- 麻油作為溶劑,可能協助脂溶性成分滲透皮膚屏障。
此方體現中醫外科「截毒外透」之理,適合短期使用以救急,不宜久敷。
傳統服藥法
巴豆3兩。
用麻油煎片時,勿令枯,再用棉料紙滾盡外面油,以擂盆打自然油,用夏布絞出,加入輕粉3分,攪勻,瓷瓶收貯,勿令出氣。
用時看患大小以油照樣塗抹膏藥上貼之,日換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油膏,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二。 組成:巴豆3兩。 主治:發背、癰疽、疔瘡。
巴豆油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巴豆4g,蛇床子4g,大黃4g,海桐皮4g,羊蹄根4g,胡麻油10ml,凡士林20g。 主治:神經性皮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