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方外奇方

《外科方外奇方》,這部由清代醫家凌奐所著的醫籍,是一部深具價值的傳統中醫外科經驗集。此書不僅匯聚了作者在外科領域的實踐心得與獨到方劑,更透過民國年間沈仲圭為其所作的序言,引發了對中醫外科發展歷程、學術傳承模式乃至中西醫學優劣評判的深刻反思。

本書名稱中的「方外」二字,頗為耐人尋味。它暗示了書中所載方劑或許並非當時醫界習用、或主流醫籍廣泛收錄者,而是凌奐在長期臨床實踐中摸索、改良、驗證所得的「奇」方,意在超越常規、出奇制勝,這也正契合了序言中提及作者「精驗宏富」、「為人治病,輒多奇效」的描述。這些方劑,是凌奐個人豐富經驗的結晶,是其「捨短取長」醫學思想的具體呈現。

從結構上看,《外科方外奇方》共分四卷,內容組織條理分明。根據書籍介紹及提供的章節標題,全書被歸納為升降部、圍藥部、內消部、內護部、化毒部、拔毒部、補遺部等七大主要部分,另附補遺方一類。這種分類方式,是按照藥物的作用機理或治療目標來劃分的,例如:

  • 升降部:從提供的實例(大紅升、大白升、小紅升)來看,此部收錄的應是以「升丹」類為主的方劑。這類方劑多涉及礦物藥物的複雜煉製(如水銀、雄黃、礬石、硝石等),通過特殊的化學處理(如升華)得到具有強烈腐蝕、拔毒、生肌作用的製劑,常用於潰瘍、瘡口不斂或頑固性感染,具有去腐生肌、提膿拔毒的功效。其製備方法複雜且危險,顯示了傳統外科中對礦物藥物應用的深度和技巧。
  • 圍藥部:此部方劑(如離宮錠、坎宮錠、蟾酥錠、紫金錠)用於病灶周圍的敷貼或塗抹。其目的通常是消腫、散瘀、止痛、截斷病勢。從成分來看,這些「圍藥」常含有蟾酥、熊膽、牛黃、麝香等珍貴且藥性峻猛的動物藥,以及辰砂、膽礬等礦物藥,配合墨、冰片等,藥性複合,作用於局部以控制炎症擴散或促進吸收。
  • 內消部:顧名思義,此部方劑旨在通過內服藥物來「內消」外科病症,特別是癰腫瘡毒等炎症性疾患。這體現了中醫「內病外治,外病內治」的整體觀念,認識到外科疾病與全身氣血經絡、臟腑功能緊密相關,需要從內部調理以輔助外治或預防復發。
  • 內護部:用於「內護」的方劑,可能側重於在治療過程中保護患者正氣,或處理因外傷、感染引起的併發症及全身反應,如發熱、疼痛等,以維持患者的穩定狀態。
  • 化毒部:專門處理各種「毒」,特別是如毒蛇咬傷、狂犬咬傷等外來毒邪入侵引起的問題,方劑或具清熱解毒、或具以毒攻毒之效。
  • 拔毒部:與升降部有重疊之處,但可能涵蓋更多通過外敷、內服等方式將體內或局部之「毒」拔出體外的方劑,如治療瘰癘(淋巴結核)等難治性疾病。
  • 補遺部:收錄了對前面各類方劑的補充,或凌駕於特定分類之上,適用於多種外科病症的方劑。

從全書的分類及示例方劑可以看出,《外科方外奇方》所涵蓋的外科領域相當廣泛,不僅包括常見的瘡瘍腫毒、跌打損傷,也涉及五官科及皮膚科的一些疾患,甚至中毒等急重症。方劑形式多樣,有散劑、膏劑、丸劑、錠劑等,既有需要複雜製備的「升丹」,也有外敷、內服等不同用法,體現了傳統中醫外科治療手段的豐富性。

沈仲圭在兩篇序言中對本書的推介,提供了重要的歷史背景和評價視角。他針對當時社會上「中醫善治內證,西醫長於外科」的觀點,力陳古今中醫在外科領域的成就,並認為近代中醫外科的「見拙於人」,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守秘」的傳統。他對照西醫的「公開」、「研究」,強調中醫亟需開放學術資源,相互研討,才能重振雄風。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他將凌奐這部記載其寶貴經驗「方外奇方」集結出版,其意義不僅在於貢獻了一部實用醫書,更在於破除「守秘」之陋習,為中醫外科知識的傳承與發展開闢道路。沈仲圭本人對中醫深信不疑,並通過列舉歷史上中醫治癒外科急重症的案例,有力地支持了他的論點,證明了中醫方藥在外科治療上的「捷效良方」是確實存在的。他將凌奐的方劑譽為其「一生經驗之所萃」,足見其對本書臨床價值的肯定。

然而,正如書籍介紹末尾所提及,儘管《外科方外奇方》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但由於成書年代久遠,其中部分方劑及治療理念可能已不完全適用於當代臨床。特別是書中涉及的某些礦物藥物,其毒性在現代醫學視角下需要高度警惕,使用上必須嚴格遵循現代藥物學及毒理學的安全規範,並結合患者個體情況進行「辨證施治」,而非機械照搬。傳統醫學的經驗是寶貴的,但其應用必須在現代科學知識的指導下進行,尤其是在涉及高毒性物質或複雜病症時。

總體而言,《外科方外奇方》是一部集凌奐個人臨床經驗大成的外科專著,它透過系統性的分類,呈現了清代一位資深醫家在處理多種外科疾患時所使用的「奇」方妙藥。本書不僅是研究清代中醫外科用藥習慣和治療方法的珍貴史料,也反映了當時醫家對外科疾病的認識水平和實踐探索。結合沈仲圭的序言來看,本書的出版更承載了對中醫學術傳承模式的反思以及對中醫外科未來發展的期許。它證明了傳統中醫在外科領域同樣具有豐富的理論和有效的方劑,挑戰了對中醫外科能力的片面認識。儘管在現代臨床應用時需加以甄別和調整,但本書所蘊含的豐富經驗和獨特思路,依然為後世研究和發展中醫外科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和啟迪。它是一扇窗口,讓我們得以一窺傳統中醫外科那曾經輝煌、卻因種種原因未能完全展現於人前的「方外」奇景。


重刻序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一 (7)

卷一 (8)

卷一 (9)

卷一 (10)

卷一 (11)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二 (11)

卷二 (12)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