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方

巴豆方

BA DO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8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8.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6%
肺經 16%
脾經 16%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腎經 16%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巴豆方,顧名思義,其組成必包含「巴豆」。巴豆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成熟種子,性峻猛,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止痛、殺蟲止癢之功效。

巴豆方之所以使用巴豆,乃因其具有強力瀉下作用,可快速清除腸道積滯,治療便祕、腹脹等症。同時,巴豆亦可消腫止痛,對於積聚在體內的毒素、瘀血具有良好的療效。

然而,巴豆毒性較大,使用需慎之又慎,需在醫師指導下服用,切忌自行配伍或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巴豆方]為針對「傷寒後不能轉攝,舌出不收」之證而設。此症屬傷寒熱病後期,因熱邪耗氣傷陰,或痰濁瘀血阻滯經絡,導致舌體失於濡養或氣機郁閉,出現舌體外伸無法收回之危候。其病機或與心脾熱熾、風痰上擾相關(舌為心之苗,脾脈連舌本),巴豆方取其辛烈之性,急開閉塞,使氣機通暢而舌收。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特性

    • 巴豆辛熱大毒,峻下冷積,傳統用其「斬關奪門」之力。此方取「霜」(去油後毒性稍減),保留其辛竄之性,專攻痰涎壅塞、氣機閉阻之病所。
    • 以紙捲納鼻中,乃因鼻為肺竅,肺主一身之氣,且經絡上通於腦(「鼻通於腦」之說見於《靈樞》),透過鼻腔黏膜快速吸收藥性,直接刺激經絡,醒神開竅。
  2. 作用邏輯

    • 從症論治:舌出不收屬「閉證」,巴豆霜辛熱走竄,能破痰瘀、通氣血,促使舌體筋脈收引。
    • 從竅論治:鼻與舌本透過經絡相聯(如足陽明胃經「夾口環唇」),藥物入鼻後激發經氣,間接調動舌本功能,類似「上病下取」之逆向調節。
    • 祛邪通路:巴豆之毒性能刺激黏膜分泌,或引發噴嚏(肺氣上逆),藉此震動舌根、疏通閉滯,收「以毒攻毒」之效。

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思維,以單味峻藥直攻病所,後世外用「搐鼻法」治療急症(如中風閉證)可能受此啟發。其原理結合藥物特性、經絡傳導及外用給藥途徑,形成獨特的急救手段。

傳統服藥法


巴豆1枚(去油取霜)。
用紙燃捲之,納入鼻中,其舌即收。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巴豆方, 出處:《肘後方》卷七。名見《普濟。 組成:鼠婦蟲7合,豉7合,巴豆3枚(去心)。 主治:卒中射工水弩毒。

巴豆方,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九引《經驗良方》。 組成:巴豆1枚(去油取霜)。 主治:傷寒後不能轉攝,舌出不收者。

巴豆方,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四。 組成:巴豆、菖蒲、松脂各等分。 主治:腎氣虛,耳內如風水鳴,或如鍾磐聲,卒患耳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