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消水神丹方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瀉水消腫: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腎經,具有瀉水消腫之效。其所含的牽牛子甙能促進腸道蠕動,增加水分排出,有助於消除體內水腫,對於水腫、腹水等症狀有一定的療效。
2. 清熱解毒: 牽牛子亦有清熱解毒的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對於一些因熱毒所致的疾病,如濕熱瀉痢、黃疸等,也有較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消水神丹方中加入牽牛子,旨在發揮其瀉水消腫和清熱解毒的作用,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消水神丹中加入甘遂,乃因其具有強力利水消腫之效。甘遂性峻猛,味苦辛,入腎、膀胱經,能瀉水逐飲,消腫散結。
此方中以甘遂配伍其他藥材,旨在治療水腫、腹水等症,其利水之力能迅速排除體內積水,達到消腫止痛之效。然而,甘遂藥性猛烈,需嚴格控制用量,且不可單獨服用,需在醫師指導下使用,以免傷及脾胃。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水神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載於古籍,主治「水腫」,即體內水濕停聚、泛溢肌膚所致的浮腫。其證候特點為頭面、四肢或全身腫脹,按之凹陷,甚則伴有胸腹積水、小便不利等。古代醫家取「消水」為名,強調其攻逐水濕之效,以峻藥迅挫水勢,適用於水濕壅盛之實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藥物組成解析
- 牽牛(3錢)
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傳統用於瀉水通便、消痰逐飲。其性走泄,能從二便分消水濕,尤善治水腫脹滿。《本草綱目》謂其「治水在肺,喘滿腫脹,下焦鬱遏,腰背脹腫」。本案取其「通利水道」之力,攻逐體內瀦留之水濕。 - 甘遂(3錢)
苦甘而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為逐水峻藥,善瀉經隧之水濕。《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其性猛烈,能直達水飲窠囊,促使水液從大便而出。
- 牽牛(3錢)
配伍原理
- 相須為用,峻下逐水
二藥均屬攻逐水飲之峻劑,牽牛偏走氣分,通利三焦;甘遂專攻血分,破泄經隧。合用則氣血水濕並治,上下二焦分消,增強瀉水消腫之效。 - 水煎之義
本方用水煎服,有別於傳統逐水藥常用散劑或丸劑(如十棗湯)。此設計或意在緩減毒性,使藥力稍緩而持續,避免過驟傷正。然二藥毒性仍存,故須中病即止。
- 相須為用,峻下逐水
治療機轉推論
- 直折水邪
針對水濕壅盛之實證,以「瀉下逐水」為核心,通過刺激腸道、促進二便,強制排出體內多餘水分,緩解腫脹。 - 肺腎同調
牽牛入肺通調水道,甘遂入腎逐其根源,契合「水腫責之肺脾腎」的傳統理論,尤其適用於水濕泛溢、二便不利之急症。
- 直折水邪
三、方劑特點
此方藥簡力專,體現「急則治標」之則,適用於水腫實證而正氣未虛者。然因兩藥皆有毒,且攻伐猛烈,須嚴格辨證為陽水實證(如腫勢驟急、口渴便秘、脈沉實)方可投用。後世醫家對類似證候,或佐大棗、白朮等護胃健脾,以制其峻烈之性。
傳統服藥法
牽牛3錢,甘遂3錢。
水煎1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消水神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牽牛3錢,甘遂3錢。 主治:水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