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濕餅子

SHENG SHI BING ZI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8%
腎經 18%
膀胱經 18%
大腸經 18%
胃經 10%
脾經 8%
小腸經 8%
肺經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勝濕餅子方劑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在於其瀉下逐水之功效。牽牛子味苦寒,入肺、大腸經,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對於濕邪困脾、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水腫等症狀,牽牛子可通過瀉下逐水,將體內積存的水濕排出,達到利水消腫、緩解症狀的效果。

此外,牽牛子亦可配合其他藥物,如芒硝、甘遂等,共同發揮瀉下逐水之效,達到治療濕邪困脾、水濕停滯等病症的目的。

勝濕餅子方劑中加入甘遂,主要是由於甘遂具有強烈的瀉下作用,能有效驅除體內濕邪。甘遂性寒,味苦,入脾、膀胱經,能利水消腫,瀉下通便,對濕痺、水腫、腹水等濕邪為患的病症具有較好的療效。其藥性猛烈,需謹慎使用,一般配合其他藥物製成餅子狀,減少其毒副作用,並增加藥物在體內的吸收,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勝濕餅子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勝濕餅子》主要用於治療腳氣,且特別針對遠年腳氣、足脛腫如瓜瓠等症狀。其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利水消腫,導濕下行:

  • 牽牛子(黑醜、白醜): 古籍中雖未明確指出黑醜、白醜之性味,但其與牽牛子同屬,具有利水消腫、通便之功效。在《勝濕餅子》中,取其頭末,推測是取其藥力較強的部分,以增強利水消腫之效。
  • 甘遂: 其性峻猛,具有瀉下逐水、破癥瘕積聚的強效。能將體內停積的水濕通過下焦排出,直接針對腳氣腫脹的病理核心。

2. 針對濕邪,疏通經絡:

  • 蕎麥麵: 作為賦形劑,兼具健脾和胃之效,以助藥力運化。
  • 綜合作用: 諸藥合用,能將體內停滯的水濕通過利小便、通大便等途徑排出,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3. 病機分析:

從古籍描述可見,《勝濕餅子》主要針對的病機是濕邪壅盛,水濕泛溢所致。腳氣初起,往往伴隨肢節腫痛、二便不利等症狀,而久病則可見足脛腫如瓜瓠的嚴重程度。這都指向了濕邪的積聚。

  • 濕邪的來源: 古籍中提到寒濕、濕熱等不同證型,但濕邪皆為導致腳氣腫痛的主要因素。
  • 病理變化: 濕邪滯於經絡,阻礙氣機運行,導致氣血不暢,故見腫脹、疼痛等症狀。
  • 治療策略: 《勝濕餅子》的治療策略是以峻猛之藥,直擊病灶,逐水消腫,為治標之法。

總結:

《勝濕餅子》以牽牛子(黑醜、白醜)和甘遂為主藥,配以蕎麥麵,具有峻下逐水、消腫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濕邪壅盛所致的腳氣,尤其適用於久病不愈、足脛腫如瓜瓠的患者。其治療原理是通過強力的利水導濕,將體內積聚的水液排出,從而緩解腫脹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黑醜1兩(取頭末5錢),白醜1兩(取頭末5錢),甘遂(連珠者)5錢。
上為極細末;外用蕎麥面一兩半,連藥末都拌勻,水調,捏作餅子,如折三錢大,放飯上蒸熟。
每服1餅,空心嚼,茶清送下,以利為度;未利,又服1餅。
忌甘草、菘菜、生冷、油膩、魚腥等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勝濕餅子, 出處:《醫學正傳》卷四。 組成:黑醜1兩(取頭末5錢),白醜1兩(取頭末5錢),甘遂(連珠者)5錢。 主治:遠年腳氣,足脛腫如瓜瓠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