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仲呂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仲呂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積滯腹痛等症,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大腸,使積滯得以排出,緩解便祕症狀。
- 活血化瘀: 大黃性寒,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仲呂丸中常與其他活血化瘀藥物配伍使用,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緩解疼痛。
因此,大黃在仲呂丸中起到清熱瀉火、通便排毒、活血化瘀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仲呂丸中含有甘遂,主要是利用其峻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
甘遂為峻下逐水藥,擅長治療水腫脹滿,尤其是寒濕水腫,可迅速利水消腫。此外,甘遂亦具有散結消痰作用,可治療痰飲積聚引起的胸悶氣喘、咳嗽痰多等症狀。
仲呂丸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脹滿、腹痛便祕、痰飲積聚等病症,甘遂的加入,可有效發揮其利水消腫、散結消痰的功效,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疾病。
仲呂丸方中加入牽牛子,乃因其瀉下通便之效。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解毒之功。方中以其治療水腫腹脹、便祕積滯等症狀。
牽牛子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並能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效果。其利水消腫之功,則可緩解水腫腹脹等症狀。然而,牽牛子性峻,需謹慎使用,應遵醫囑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仲呂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水毒,大小便不通」,屬中醫「關格」範疇。水毒為體內水液代謝失常,積聚成病理產物,阻滯三焦氣機,導致二便閉塞。
- 大黃:瀉下攻積,通利水穀之道,開後陰(大腸)之閉。
- 甘遂:逐水飲,破積聚,專瀉經隧水濕,通前陰(膀胱)之滯。
- 牽牛子:瀉下逐水,通利二便,助大黃、甘遂分消水路。
三藥相合,集中攻逐水飲積滯,針對「水毒壅盛、二便俱閉」之急症,屬峻下逐水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性配伍邏輯:
- 峻瀉協同:三藥均具強力瀉下之性,大黃偏瀉實熱積滯,甘遂長於逐胸腹水飲,牽牛子兼行氣分,合則上下二焦水濕無處遁形。
- 標本並治:水毒為標(病理產物),氣化不利為本。方中以通為補,急瀉水邪以復氣機,符合「通後天氣以促先天氣」的思路。
作用靶向推論:
- 大黃+甘遂:直入陽明(胃腸)與太陰(脾肺),瀉有形之積水。
- 牽牛子佐使:通行十二經,引水濕從二便出,尤善消腫滿。
- 綠豆大丸劑:緩峻藥之性,使逐水而不驟傷正氣。
治療原理:
- 開壅破結:水毒膠結,非攻不破。此方以「通閉」為核心,通過瀉下使水飲從下竅排出,解除三焦氣化之途的阻塞。
- 給邪出路:符合「其下者,引而竭之」的治則,強制性疏通水液代謝通道,恢復「水精四布」的生理狀態。
此方體現中醫「急則治標」的思維,針對水毒實證而設,非虛證所宜,其組方邏輯集中於「破、瀉、通」三法合一。
傳統服藥法
大黃6兩,甘遂3兩,牽牛子3兩。上為末,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20丸,白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使用時應注意緩緩服用,不可過量服用,以免引起腹瀉。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本方不宜在月經期間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仲呂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大黃6兩,甘遂3兩,牽牛子3兩。 主治:水毒,大小便不通者。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