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徹丸

通徹丸

TONG CHE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膀胱經 20%
大腸經
腎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徹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原因如下:

  1. 瀉下通便:牽牛子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的作用。通徹丸常用於治療便祕、積滯等症,牽牛子可以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達到通便的效果。
  2. 消腫散結:牽牛子亦有消腫散結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通徹丸常用於治療腹部積聚、癥瘕等病症,牽牛子可以幫助消散積聚的病竈,緩解不適。

因此,通徹丸中加入牽牛子,可以發揮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徹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二類證候:

  1. 腸中冷積:症見少腹下墜冷痛,需溫熨方緩,脈兩尺沉弦遲。病因多為陽虛寒凝,冷積滯於下焦,阻礙氣機。其痛屬「冷積腹痛」,特點為得溫則減,然過服熱藥反致上焦燥熱,乃寒熱格拒、升降失司之象。
  2. 溫病結胸:因情志忿怒或飲食不節感風,致心下痞悶漸轉胸膈痞塞,伴煩熱,脈左沉弦、右沉牢。此屬寒熱痰濕交阻於胸膈,氣機窒塞,邪實內結之證。

古人取「通徹」為名,意在通下冷積、徹除痼結,使邪從下竅出,復其氣機暢達。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牽牛頭末

    • 牽牛(黑白丑)生用為「頭末」,其性苦寒,但此方以溫水為丸,且治冷積腹痛,顯非純用寒下。
    • 牽牛具「辛烈之性」,能破氣散結、逐水通腸,其頭末質輕氣銳,尤善走竄下焦,開泄冷積。雖性寒,然配伍溫水或後續溫藥(如案例中「溫通化滯之方」善後),可制其寒性而存其走泄之力,達「溫通」之效。
  2. 製法與服法

    • 「和水為丸,如秫米粒大」:丸劑緩攻,防峻瀉傷正;米粒小丸易化,助藥力直達腸腑。
    • 「清晨空心服」:乘陽氣初升、空腹腸空之際,使藥力專攻積滯。
  3. 治療機轉

    • 冷積腹痛:牽牛頭末破積滯,借溫水之陽氣助其通下,冷積從大便出(如案例中「綠豆糊狀涼粉」屬寒濕穢濁),繼以溫藥調理,標本兼顧。
    • 結胸痞塞:牽牛辛散苦降,開胸膈之痰氣交阻,佐其下水之力,使邪從二便分消。左脈沉弦主氣鬱,右脈沉牢主實積,牽牛兼能疏鬱通結。

總結
通徹丸以牽牛為核心,妙在「通因通用」:冷積非必熱下,可借其辛烈走泄之性,輔以溫運之製法,使陰凝得散。其治結胸,亦取「通可去滯」之理,針對痰氣水濕互結之實證。全方藥簡力專,體現古人「邪去正安」之攻邪思路。

傳統服藥法


牽牛頭末。
溫通下積。
和水為丸,如秫米粒大。
每次3-5錢,清晨空心服下。
冷積腹痛 王某,年五十歲。少腹時覺下墜,眠時須以暖水袋熨臍下,不然則疼不能寐。若屢服熱藥,上焦即覺煩躁,是已歷二年不愈。脈象沈弦,左右皆然,至數稍遲。其兩尺沈弦、涼而且墜論之,知其腸中當有冷積。此宜用溫通之藥下之。即予以自制通徹丸三錢,俾於清晨空心服下。閱三點鐘,腹中疼似加劇,須臾下如綠豆糊所熬涼粉者若干,疼墜脫然全愈,亦不覺涼。繼為開溫通化滯之方,俾再服數劑,以善其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胰臟炎膽囊炎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胃腸脹氣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通徹丸, 出處:《衷中參西》下冊。 組成:牽牛頭末。 主治:溫通下積。主治:腸有冷積,少腹時覺下墜冷痛,脈兩尺沉弦;或因心有忿怒,飽食當風,治失其宜而爲溫病結胸,初但心下痞悶,繼則胸膈痞塞,且甚煩熱,其脈左部沉弦,右部沉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