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牽牛散的組成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下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其苦寒之性能清熱瀉火,並能促進腸蠕動,利於排泄。大黃牽牛散中,大黃與牽牛子等藥物配合,能有效緩解便祕、腹脹等症狀。
- 清熱解毒: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對於熱毒壅滯所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大黃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牽牛子等藥物,能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促進康復。
大黃牽牛散中包含牽牛子,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
牽牛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其主要成分為牽牛子甙,可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泄,達到瀉下通便的效果。
大黃牽牛散通常用於治療便祕、腹脹、水腫等症,牽牛子的加入可增強方劑的瀉下通便作用,幫助患者排泄宿便,緩解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黃牽牛散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秘結」。
相火遊走臟腑:
- 「相火」為中醫理論中與「君火」(心火)相對的生理之火,主要源於肝膽、腎與三焦,具有溫煦推動之能。若相火妄動,則可能循經遊走,引發臟腑熱證,如煩躁、口苦、目赤等。
- 此處「遊走臟腑」表明熱邪無定處,可能上擾清竅,或下灼腸腑,導致氣機壅滯、津液耗傷。
大便秘結:
- 主因相火亢盛,煎灼腸津,使腸道失潤;或火熱腑氣不通,傳導失司,形成燥屎內結。
- 此證屬「實熱便秘」,臨床可伴見腹滿拒按、舌紅苔黃燥、脈沉實等。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大黃(1兩):
- 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 《本草綱目》載其「瀉熱通腸,破積滯,行瘀血」,為瀉下攻積要藥,尤善清瀉陽明腑實。
- 本方用大黃瀉熱通便、導滯下行,直折臟腑遊走之相火。
牽牛子(頭末5錢):
- 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
- 《藥性論》稱其「利大小便,除風毒,瀉氣分濕熱」。其「頭末」為牽牛子較為峻烈部分,偏於瀉水通便、逐痰消積。
- 與大黃協同,增強通腑瀉熱之力,尤善「從氣分導熱下行」。
配伍邏輯與方義
- 峻下熱結:大黃瀉火通便,牽牛子逐水瀉氣,二者相須為用,迅速開通腑氣,使相火隨大便外泄。
- 分證調服:
- 酒調:若見「厥冷」(四肢逆冷),恐因熱邪內閉,陽氣不達四末,用酒性溫通,助藥力散鬱熱。
- 蜜湯調:若「手足煩熱」為陽明熱盛外燔,蜂蜜甘緩和中,兼潤腸燥,防峻瀉傷陰。
- 微利為度:強調中病即止,避免過瀉傷正,符合「通因通用」之治則。
潛在治療機理
此方通過:
- 瀉火存陰:大黃清熱、牽牛子瀉濁,共瀉臟腑鬱火,解除津液煎灼之困。
- 通腑降氣:牽牛子善走氣分,疏利三焦,使熱邪從二便分消;大黃降胃氣,恢復腸道傳導。
- 標本兼顧:針對「相火遊走」之本(火熱內擾)與「便秘」之標(腑氣不通),體現「釜底抽薪」治法。
總結
大黃牽牛散為瀉熱通腑之峻劑,以瀉代清,專治相火挾實熱內結之便秘。其組方簡悍,藥力專注,通過通下使火熱之邪外出,符合「六腑以通為用」之旨。然須辨明「真熱假寒」(厥冷)與「陽明外發」(煩熱)之證,靈活調整服法,以達「微利」之效。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牽牛(頭末)5錢。
上為細末。
每服3錢,食後服。有厥冷,用酒調下3錢:無厥冷而手足煩熱者,蜜湯調下。微利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牽牛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大黃1兩,牽牛(頭末)5錢。 主治:相火之氣,遊走臟腑,大便秘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