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通格丸

大黃通格丸

DA HUANG TONG GE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1%
腎經 11%
胃經 11%
膀胱經 11%
心經 11%
脾經 11%
小腸經 11%
肺經 5%
肝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膀胱經
心經
脾經
小腸經
肺經
肝經
心包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大黃通格丸中包含牽牛子,主要基於其瀉下通便之效,以配合大黃等藥物攻下積滯。牽牛子性寒,味苦,入脾、大腸經,具有瀉下逐水、消腫散結的功效。其作用機制為刺激腸道蠕動,促進糞便排出,並能清熱解毒、利水消腫。在方劑中,牽牛子與大黃等藥物協同作用,能有效清熱瀉火、通便排毒,達到治療腸胃積熱、便祕等症的目的。

大黃通格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瀉下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能有效治療便祕、腹脹等症狀,有助於通利大便,解除腸道阻塞,恢復正常排泄功能。
  2. 清熱解毒: 大黃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治療濕熱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濕熱蘊結所導致的便祕、腹痛、發熱等症狀。

因此,大黃通格丸中包含大黃,正是利用其瀉下通便和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便祕、腹脹等疾病的目的。

大黃通格丸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與大黃、芒硝等藥物配合,可加強通便泄熱,並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淋症、小便不利等症狀。
  2. 清熱解毒: 木通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大黃清熱瀉火,消腫止痛。對於因濕熱引起的腹痛、便祕、口苦、尿赤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總而言之,木通在[大黃通格丸]中,既可配合大黃利水通淋,又能清熱解毒,增強藥效,使方劑更好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大黃通格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大便秘澀不通」,即功能性便秘,表現為排便困難、糞質乾硬、腹部脹滿等症狀。其機理推測為腸道氣機不暢、熱結或濕阻導致傳導失司,故以瀉下通腑為主要治法。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黑牽牛子(半兩)

    • 性味苦寒,有毒,屬峻下逐水藥,具瀉下、逐水、消積之效。
    • 傳統用於水腫脹滿、痰飲積聚及實熱便秘,其瀉下作用強烈,能刺激腸道蠕動,促進排便。
    • 本方取「通泄」之性,針對腸道壅塞不通之實證。
  2. 大黃(半兩)

    • 性味苦寒,為瀉下藥的代表,具瀉熱通便、破積滯、行瘀血之效。
    • 大黃中的蒽醌類成分(如大黃素)能刺激結腸蠕動,減少水分吸收,軟化糞便。
    • 與黑牽牛子協同,增強通腑瀉熱之力,針對熱結便秘。
  3. 木通(半兩)

    •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傳統用於清熱利尿、通淋止痛。
    • 其通利之性可引濕熱從小便而解,與大黃、牽牛子形成「二便分消」之勢,既通大便又利小便,減輕腸道壓力。
    • 現代研究顯示木通中的馬兜鈴酸(註:需注意其腎毒性,但古代未明此風險)可能具利尿作用。

組方原理與功效推論

  • 瀉下通腑為主:黑牽牛子與大黃均為峻下之品,直接刺激腸道蠕動,攻逐積滯,適用於實熱便秘或濕熱內阻之證。
  • 分消濕熱為輔:木通利水,使濕熱從小便出,減輕腸道水腫或氣機壅滯,間接輔助通便。
  • 煉蜜為丸:蜂蜜緩和峻下藥的烈性,避免過度傷正,同時潤滑腸道,契合「澀不通」之病機。

潛在治療機制

本方通過以下途徑緩解便秘:

  1. 物理刺激:黑牽牛子與大黃的瀉下成分直接作用於腸道黏膜,增加分泌與蠕動。
  2. 水分調節:減少腸道水分吸收,軟化糞便(大黃),同時利尿減輕腹壓(木通)。
  3. 氣機通暢:三藥配伍,形成「通腑→利濕→降濁」的動態平衡,符合中醫「六腑以通為用」的理論。

適用證型推測

  • 實熱便秘:舌紅苔黃、脈滑數、腹滿拒按。
  • 濕熱壅滯:兼見小便短赤、身熱煩渴。
  • 因藥性峻烈,應為體實者短期使用,虛證或孕婦不宜(雖原文未提禁忌,然依藥性可推論)。

總結

「大黃通格丸」以瀉下藥為主軸,結合通利小便之品,體現「前後分消」的治則,針對實證便秘設計。其力峻效速,符合古代對「急下存陰」類方劑的需求,然須審慎辨證施用。

傳統服藥法


黑牽牛子半兩(取末),大黃半兩(取末),木通半兩(取末)。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溫水送下。未動加丸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黃通格丸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黃通格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九。 組成:黑牽牛子半兩(取末),大黃半兩(取末),木通半兩(取末)。 主治:大便秘澀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