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通膈丸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消積化滯: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消積化滯之功效。通膈丸旨在治療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症狀,而這些症狀往往與熱邪蘊積、氣機阻滯有關。大黃入藥,可以清熱瀉火,通利腸胃,有助於消除積滯,改善胸膈滿悶的症狀。
- 引導藥力直達病所: 通膈丸中其他藥材如厚朴、枳殼等,具有理氣化痰、消食導滯之功效,但單獨使用可能難以達到最佳效果。大黃性寒,能引導其他藥力直達病所,促進藥效發揮,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通膈丸中加入牽牛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下通便,消積導滯: 牽牛子性寒,味苦,具有瀉下通便、消積導滯的功效。對於因濕熱阻滯、脾胃積滯導致的胸膈滿悶、脘腹脹痛、大便不通等症狀,牽牛子能有效促進腸胃蠕動,排除積滯,解除胸膈之阻。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通膈丸中其他藥物如枳殼、厚朴等,也具有行氣消積、通暢氣機的作用。牽牛子與之相配伍,能加強瀉下通便的作用,促進腸胃氣機運行,共同達到治療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的功效。
通膈丸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的功效。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通利水道、消腫止痛的功效。方中加入木通,有助於疏通經絡、利水消腫,以達到通膈止痛的效果。此外,木通還能清熱解毒,有助於改善因濕熱導致的胸悶、氣短等症狀。因此,木通在通膈丸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有助於通利水道、疏通經絡、清熱解毒,以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通膈丸」功效主治分析
傳統古代主治範疇:
此方所治之證,核心病機為 「內熱蘊結、氣機壅塞」,主要體現於兩類病症:- 痘疹青乾黑陷:屬熱毒內陷,鬱而未發,氣血不通,症見疹色異常(青黑)、身熱不顯,然二便澀滯,提示內熱熾盛,需通利瀉熱以透邪。
- 內傷腹熱足冷:中焦氣滯化熱,升降失司,症見腹滿脹痛、上熱下寒(足冷)、二便不利,屬 「陽明腑實輕證」,需行氣通腑以調暢氣機。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
檳榔(3兩):
- 行氣破滯:善降胃氣、通大腸,化解腹脹、便秘。
- 利水消腫:疏通三焦水道,助大小便暢行。
- 特性:質重下行,尤宜於 氣滯兼濕阻 之證。
枳實(4兩,麩炒):
- 破氣消積:力專中焦,散結除滿,治「痞、滿、實」之證。
- 麩炒緩性:減其峻烈,兼顧脾胃,更適輕證或體弱者。
- 與檳榔協同:一偏降氣(檳榔),一偏散結(枳實),共解氣機壅塞。
治療原理與配伍深意
- 氣行則熱泄:此方未用黃連、大黃等苦寒瀉火藥,而借 行氣開鬱 之力,使內熱隨氣機通暢而散,符合「火鬱發之」的思路。
- 蜜丸與生薑湯:
- 煉蜜為丸,緩和藥性,避免枳實、檳榔破氣傷正。
- 生薑湯送服,既可溫胃止嘔(防行氣藥刺激),又能辛散助藥力透達。
- 散劑變通(通膈散):
散劑藥效較丸劑迅捷,宜於 急證輕證,反映此方配伍靈活,隨證調整給藥形式。
總結:通膈丸以簡潔配伍,針對「熱鬱氣滯」之證,通過行氣破結、通降腑氣,達到 「通膈開塞」 之效,體現中醫 「六腑以通為用」 的治療智慧。
傳統服藥法
檳榔3兩,枳實4兩(麩炒)。
上為細末,煉蜜為九,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食後生薑湯送下,溫水亦得。
本方改為散劑,名「通膈散」(見《御藥院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通膈丸, 出處:《禦藥院方》卷三。 組成:檳榔3兩,枳實4兩(麸炒)。 主治:胸中氣痞不通,水飲停滯。
通膈丸, 出處:《本事》卷四。 組成:黃連3兩(去須),茯苓3兩(去皮),人參3兩(去蘆),朱砂1分(水飛),真腦子少許。 主治:上焦虛熱,肺脘咽膈有氣如煙搶上。
通膈丸, 出處:《斑論萃英》。 組成:大黃、牽牛、木通各等分。 主治:利上下氣血。主治:斑出青乾黑陷,身不大熱,大小便澀,熱在內者;痘因內傷,腹熱足冷,脹滿,大小便不利者。
通膈丸, 出處:《醫方大成》卷三引《澹察》。 組成: 通膈丸(《醫方大成》卷三引《澹察》。)出處:《醫方大成》卷三引《澹察》。組成:丁皮半兩,蓽澄茄半兩,白豆蔻半兩,檀香半兩,粉草半兩,砂仁1兩,香附子1兩,片薑黃1兩,木香2錢,甘松3錢,丁香3錢。主治:快氣進食,利胸膈,消膨脹。 。 主治:快氣進食,利胸膈,消膨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