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水通散方劑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通淋:木通性寒,味甘,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能有效治療小便不利、淋瀝澀痛等症狀,而水通散正是針對此類病症而設。
- 清熱解毒:木通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等症,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緩解病症,達到清熱利水、通淋止痛的效果。
因此,木通在水通散方劑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泌尿系統疾病的重要藥材。
水通散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糞便排出,達到通利水道之目的。
- 消腫止痛: 水通散多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路感染、水腫等症,大黃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材,能有效緩解患者的疼痛和不適。
因此,大黃在水通散方劑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不僅能通利水道,還能消腫止痛,達到治病的目的。
水通散方劑中包含黑牽牛,主要基於其利水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
黑牽牛性寒,味苦,入肝、腎經,具有瀉下通便、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水腫、腹水、便祕等症狀,黑牽牛能通過利水通便,促進體內水分代謝,達到消腫散結的效果。
此外,黑牽牛還能清熱解毒,對於濕熱內蘊導致的各種病症,也有良好的治療作用。因此,水通散方劑中加入黑牽牛,能夠起到利水通便、消腫散結、清熱解毒的綜合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水通散」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血積血塊,血刺血痛,血癖血癥」,皆與瘀血內阻、氣血不暢相關。「血積」「血塊」指瘀血凝結成有形實邪;「血刺」「血痛」屬瘀血阻絡所致的刺痛;「血癖」「血癥」則為久病瘀滯形成的積聚病症。全方以通利攻逐為主,針對血瘀實證,尤其適合體質壯實者。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木通(1兩)
- 性味苦寒,歸心、小腸、膀胱經,善於通利血脈、清熱利尿。
- 在此方中,木通能「通」血脈之滯,引瘀熱從小便而解,兼助大黃、牽牛瀉下之力。
大黃(1兩)
- 性味苦寒,歸脾、胃、大腸、肝經,為活血逐瘀、瀉熱通便之要藥。
- 《本經》言其能「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直接針對血積、血塊等有形瘀結。
黑牽牛(1兩)
- 即黑醜,性味苦寒有毒,歸肺、腎、大腸經,具峻下逐水、消痰涤飲之功。
- 與大黃協同,增強瀉下攻逐之效,使瘀血穢濁從二便排出,尤其適合瘀結伴隨水濕停滯者。
配伍邏輯與方義
- 逐瘀為主,通利為輔:大黃破血逐瘀為君,黑牽牛助其攻下為臣,木通通利水道為佐使。三者皆性寒,適用於瘀熱互結之證。
- 「通」法為核心:方名「水通散」(或「木通散」)強調「通」字,通過通利二便(大黃、牽牛)與血脈(木通),使瘀血痰濁外泄。
- 蜜酒調服之意:蜂蜜緩和峻烈之性,酒行藥勢以助活血,減輕攻伐傷正之弊。
推論應用範圍
此方適合體實證急者,主治婦科瘀血重證,如:
- 產後惡露不下,瘀阻腹痛。
- 經閉屬瘀熱內結,少腹硬滿拒按。
- 癥瘕積聚初起,體質尚可耐受攻伐者。
因方中藥性峻烈,臨床須嚴格辨證,非實熱瘀結者不宜。若方名確為「木通散」,則更凸顯木通引經、通導之效,可能減輕瀉下力道,偏向血瘀兼濕熱之證。
傳統服藥法
木通1兩,大黃1兩,黑牽牛1兩。
上為末。每服3-5錢,食前蜜酒調下;或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酒送下宜。
按:本方方名,疑為「木通散」之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腹痛等副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腸胃功能不佳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水通散, 出處:《永樂大典》卷一四九四八引《宣明論》。 組成:木通1兩,大黃1兩,黑牽牛1兩。 主治:婦人血積血塊,血刺血痛,血癖血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