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皁角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皁角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加入大黃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對於熱毒蘊結、瘡瘍腫痛等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 通便排毒:大黃還有通便排毒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體內毒素。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便祕,加入大黃可以起到緩解便祕、促進排毒的作用,進一步促進瘡瘍的消退。
皁角膏中加入黑牽牛,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黑牽牛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其主要成分為牽牛子皁苷,具有強烈瀉下作用,能促進腸蠕動,增加腸液分泌,從而幫助排便。
皁角膏本身以皁角為主要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而黑牽牛的加入,則可增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有助於治療便祕、腹脹、濕熱積滯等症狀。
皁角膏中含有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潔去污: 皁莢富含皁苷,具有強力的清潔去污作用,能有效去除皮膚表面的污垢、油脂和細菌,起到清潔、消毒的效果。
二、消炎止癢: 皁莢的皁苷亦具有抗炎、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等症狀,對於濕熱型的皮膚病療效顯著。
皁角膏正是利用皁莢的這些特性,製成外用藥膏,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病,達到清潔、消炎、止癢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角膏》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聖濟總錄》《普濟方》,主要用於:
- 中風面癱(口眼歪斜):以米醋調和外塗,左歪塗右,右歪塗左,通過藥性刺激經絡以糾偏。
- 小兒腎經鬱熱證:症見陰囊赤腫、疼痛牽引(「釣痛」)、大便秘結,推測因皂角通竅瀉熱之效,外敷緩解局部熱腫。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
主藥:大皂角(去皮子)
- 性味功效:辛鹹溫,有毒,歸肺、大腸經。傳統用於「通關開竅、滌痰散結」,其刺鼻辛烈之氣能強烈刺激皮膚與黏膜。
- 作用機理:
- 外塗治面癱:
- 米醋(三年酽醋)性酸收斂,與皂角同用可增強滲透力,刺激局部經絡(如陽明經)以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肌肉麻痺。
- 「左塗右,右塗左」符合中風外治法「對側取效」原則,類似針灸「巨刺」法。
- 解熱消腫:
- 皂角外用能消炎散結,《本草綱目》載其「塗癰腫」,其辛散之性可疏通壅滯,緩解小兒陰囊熱腫(可能合併濕熱下注或風熱外襲)。
- 內服皂角多攻痰通便,外敷間接通過經絡調節腑氣,改善便秘。
- 外塗治面癱:
三、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體現「外治通內」思維:
- 經絡感傳:皂角結合醋的穿透力,刺激皮膚感受器,反射性調整經絡氣血,尤其針對陽明經(面癱)與肝腎經(陰囊腫痛)。
- 局部引熱外泄:辛溫藥外敷可引鬱熱從表而散,類似「火鬱發之」之法,適用於熱腫初起未化膿者。
附註:古籍中皂角與醋調配常見於急症外治(如《千金方》治卒中風),其效基於「藥性銳利,捷徑取效」,然須辨證確屬痰阻或熱結方可施治。
傳統服藥法
大皂角1兩(去皮子)。
下篩,以三年米酢和。
左歪塗右,右歪塗左,乾更塗之。
皂莢摩膏(《聖濟總錄》卷六)、皂莢膏(《普濟方》卷九十一)《聖濟總錄》本方用法:皂莢炙黃,為末,以釅醋調和如膏。左歪摩右,右歪摩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皂角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皂角不以多少。 主治:産婦吹奶腫痛。
皂角膏,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皂角(炒焦)、小粉(炒)各等分。 主治:便癰。
皂角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引《全嬰方》。 組成:皂角(去皮)。 主治:小兒驚風。
皂角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一。 組成:皂角不拘多少(炮,去皮弦)。 主治:寒濕腳氣,疼痛不可忍者。
皂角膏,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大皂莢(去子,燒存性)8錢,糯米1合(炒褐色),草烏1兩,乾薑1兩,赤芍1兩,南星2兩。 主治:惡核。
皂角膏,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大黃5錢,黑牽牛(半炒半生)1兩,豬牙皂角1兩。 主治:瀉腎氣。主治:小兒腎經有熱,陰囊赤腫釣痛,大腑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