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角膏

ZAO JI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得效》卷十一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28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5%
肺經 16%
心經 8%
小腸經 8%
心包經 8%
三焦經 8%
脾經 8%
肝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皁角膏中加入大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大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皁角膏本身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加入大黃可增強其清熱瀉火之力,對於熱毒蘊結、瘡瘍腫痛等症狀具有更好的治療效果。
  2. 通便排毒:大黃還有通便排毒的作用,可以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泄體內毒素。對於因熱毒蘊結導致的便祕,加入大黃可以起到緩解便祕、促進排毒的作用,進一步促進瘡瘍的消退。

皁角膏中加入黑牽牛,主要是利用其瀉下通便的功效。黑牽牛為旋花科植物牽牛的種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其主要成分為牽牛子皁苷,具有強烈瀉下作用,能促進腸蠕動,增加腸液分泌,從而幫助排便。

皁角膏本身以皁角為主要成分,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而黑牽牛的加入,則可增強其瀉下通便的效果,有助於治療便祕、腹脹、濕熱積滯等症狀。

皁角膏中含有皁莢,主要原因有二:

一、清潔去污: 皁莢富含皁苷,具有強力的清潔去污作用,能有效去除皮膚表面的污垢、油脂和細菌,起到清潔、消毒的效果。

二、消炎止癢: 皁莢的皁苷亦具有抗炎、止癢的功效,能有效緩解皮膚瘙癢、濕疹、皮炎等症狀,對於濕熱型的皮膚病療效顯著。

皁角膏正是利用皁莢的這些特性,製成外用藥膏,用於治療各種皮膚病,達到清潔、消炎、止癢的效果。

主治功效


皁角膏

皁角膏為中醫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治小兒腎經有熱、陰囊赤腫釣痛、大腑祕澀等病症。

主要成分:

  1. 大黃:

    • 性味:苦、寒。
    • 歸經:脾、胃、大腸經。
    • 功效: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
    • 應用: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
  2. 黑牽牛:

    • 性味:苦、寒。
    • 歸經:肺、大腸經。
    • 功效:瀉下、活血通便、清熱解毒。
    • 應用:實熱便祕、熱痢、血熱妄行、腸癰腹痛、火毒瘡瘍等。
  3. 皁莢:

    • 性味:苦、溫。
    • 歸經:肺、大腸經。
    • 功效: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
    • 應用:寒性咳嗽、肺熱咳嗽、支氣管炎、哮喘、風濕痛、關節炎、痛風、腸燥便祕、蛔蟲性腸梗阻等症。

適應症:

  • 小兒腎經有熱:小孩的腎經有熱氣。
  • 陰囊赤腫釣痛:男孩子的陰囊紅腫,疼痛並伴有陰囊皮膚增厚,陰囊皮膚變硬增厚。
  • 大腑祕澀:大腸乾燥,排便困難。

總結:

皁角膏為中醫方劑,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治小兒腎經有熱、陰囊赤腫釣痛、大腑祕澀等病症。

傳統服藥法


大皂角1兩(去皮子)。
下篩,以三年米酢和。
左歪塗右,右歪塗左,乾更塗之。
皂莢摩膏(《聖濟總錄》卷六)、皂莢膏(《普濟方》卷九十一)《聖濟總錄》本方用法:皂莢炙黃,為末,以釅醋調和如膏。左歪摩右,右歪摩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腳氣病慢性肝硬化癤和癰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淋巴肉瘤及組織肉瘤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下肢水腫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皂角膏,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六。 組成:皂角不以多少。 主治:産婦吹奶腫痛。

皂角膏, 出處:《袖珍》卷三。 組成:皂角(炒焦)、小粉(炒)各等分。 主治:便癰。

皂角膏, 出處:《普濟方》卷三七三引《全嬰方》。 組成:皂角(去皮)。 主治:小兒驚風。

皂角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四一。 組成:皂角不拘多少(炮,去皮弦)。 主治:寒濕腳氣,疼痛不可忍者。

皂角膏, 出處:《痘疹傳心錄》卷十八。 組成:大皂莢(去子,燒存性)8錢,糯米1合(炒褐色),草烏1兩,乾薑1兩,赤芍1兩,南星2兩。 主治:惡核。

皂角膏,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大黃5錢,黑牽牛(半炒半生)1兩,豬牙皂角1兩。 主治:瀉腎氣。主治:小兒腎經有熱,陰囊赤腫釣痛,大腑秘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