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順丸
BAI SHU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5)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10%
肝經 10%
胃經 10%
脾經 10%
心包經 10%
小腸經 10%
心經 10%
三焦經 10%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百順丸方中使用大黃,主要有兩方面的考量: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百順丸主要用於治療便祕、腹脹、口臭等症,大黃可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道蠕動,達到通便的效果。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一定的活血化瘀作用,可改善腸道血液循環,緩解腸道瘀血,進一步促進排便。
因此,百順丸方中使用大黃,是為了發揮其瀉熱通便和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便祕等症的效果。
百順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通便與消積的功效。
皁莢味苦、甘,性寒,入脾、胃、大腸經。其瀉下力強,可潤腸通便,適用於便祕、積滯等症狀。此外,皁莢還可消食積,對於食積不化、腹脹滿、胃口差等問題也有幫助。
因此,百順丸中加入皁莢,旨在促進腸道蠕動,排除宿便,並消食化積,改善消化功能,達到整體調理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順丸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百順丸主治一切陽邪積滞之症,包括:
- 氣積:氣機不暢,鬱結成積
- 血積:血液瘀滯,形成積塊
- 蟲積:寄生蟲內擾,結聚成積
- 食積:飲食停滯,消化不良
- 傷寒實熱秘結:外感熱病導致的大便不通
此方屬於攻下積滯的峻劑,主要針對實證、熱證的積滞問題,尤其擅長處理因陽邪內結導致的各種積聚與便秘。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君藥:川大黃(一斤)
- 性味苦寒,歸大腸、脾、胃、肝、心包經
- 具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之效
- 量大重用為君,主導全方攻下積滞之力
- 針對"陽邪積滞"的核心病機,通過瀉下作用排出體內積聚的邪氣與燥屎
- 錦紋大黃質量優良,瀉下效力更佳
臣藥:牙皂角(一兩六錢)
- 性味辛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
- 具通竅開閉、祛痰散結、消積殺蟲之效
- 炒微黃可減其峻烈之性
- 輔助大黃增強通下作用,特別對於痰積、蟲積有特殊效果
- 辛溫之性可制約大黃過於寒涼,避免冰伏氣機
配伍特點
- 寒溫並用:大黃苦寒瀉下,皂角辛溫通竅,寒溫相制,增強通下效果而不致過偏
- 輕重有別:大黃用量遠大於皂角,保持方劑主要瀉下特性
- 多積同治:兩藥協同可針對氣、血、蟲、食多種積滞
- 丸劑緩圖:製成丸劑可緩和峻下之性,使藥力持續發揮作用
治療原理推理
- 通腑瀉熱:大黃通過瀉下作用清除腸道積熱,給邪以出路
- 行氣導滯:皂角辛散走竄,助大黃疏通氣機,解除積滞
- 痰瘀並治:兩藥配合既可攻瘀血,又能祛痰濕,適合複雜積滞
- 蟲積可消:皂角有殺蟲之效,配合大黃通下排出殺滅之寄生蟲
- 蒸餅為丸:用穀物類賦形劑製作丸藥,既能緩和藥性,又能借穀氣助胃氣
此方充分體現中醫"六腑以通為用"、"實則瀉之"的治療原則,通過峻下積滯達到祛邪安正的目的。方劑結構簡練,藥專力宏,適合實證、急症使用。
傳統服藥法
川大黃(錦紋者)1斤,牙皂角(炒微黃)1兩6錢。
上為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分,或1錢,或2-3錢,酌宜用引送下。或煉蜜為丸亦可。
孕服忌服。
本方方名,《春腳集》引作"宣化 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順丸,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川大黃(錦紋者)1斤,牙皂角(炒微黃)1兩6錢。 主治:一切陽邪積滯,氣積、血積、蟲積、食積、傷寒實熱秘結等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