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火雄黃丸

FU HUO XIONG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七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偏寒 (0.7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胃經 15%
小腸經 7%
心包經 7%
三焦經 7%
脾經 7%
肺經 7%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小腸經
心包經
三焦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伏火雄黃丸中包含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雄黃性寒,具有清熱解毒之效,能有效抑制體內熱毒的蔓延,對於外感熱病、熱毒瘡瘍等病症有顯著療效。
  2. 祛溼止癢: 雄黃亦具有祛溼止癢功效,可用於治療溼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

因此,雄黃在伏火雄黃丸中發揮着重要作用,能夠有效緩解熱毒和溼熱引起的各種症狀。

伏火雄黃丸中加入大黃,主要是為了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大黃味苦寒,性寒涼,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雄黃性溫,善於燥濕殺蟲,但容易傷陰耗津。大黃的寒涼之性可以制雄黃的溫燥之性,避免其過度傷陰,同時也能增強雄黃的清熱解毒功效,使藥效更加協調。

因此,伏火雄黃丸中加入大黃,不僅可以增強藥效,還可避免單用雄黃對人體的副作用。

伏火雄黃丸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皁莢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與雄黃等藥物配合,可增強清熱解毒之力,並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疼痛腫脹。
  2. 引藥入肝,增強藥效:皁莢性善下行,可引藥入肝,有助於雄黃等藥物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鎮驚止痙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肝火上炎、心煩不寧等症狀的目的。

主治功效


伏火雄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伏火雄黃丸出自《雞峯普濟方》,由雄黃、大黃、皁莢三味藥物等分組成,其主治功效為「心腹痼冷百疾」。此方劑以其辛溫燥烈之性,攻邪逐寒,治療寒邪凝滯於心腹所致的各種病症。以下就其組成藥物及治療原理進行分析:

一、方藥組成及功效:

  • 雄黃 (Realgar): 性溫,味辛,有毒。其功效為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止血療傷。在伏火雄黃丸中,雄黃為君藥,其辛溫之性可溫散寒邪,燥濕殺蟲之效則可清除體內濕邪及蟲積,對於寒邪阻滯所致的腹痛、腹脹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方中以坩堝加熱,使雄黃昇華成汁,再製成丸劑,可提高藥效,並減少其毒性。

  • 大黃 (Rhubarb): 性寒,味苦,微寒。其功效為清熱瀉火、通便導滯、活血止痛。在大黃丸中,大黃為臣藥,其清熱瀉火之性可以瀉去積滯於體內的熱邪,通便導滯則可以去除腸胃積滯,活血止痛則能緩解由寒邪凝滯引起的疼痛。與雄黃的辛溫之性相配伍,寒熱並用,既能驅除寒邪,又能避免溫燥傷陰。

  • 皁莢 (Soap Pod): 性溫,味辛,有毒。其功效為清熱解毒、消腫散結、化痰止咳。在方中,皁莢為佐藥,其清熱解毒的功效可以輔助雄黃和大黃清除體內邪氣,消腫散結則有助於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腹部腫脹。

二、治療原理:

「心腹痼冷百疾」指因寒邪久滯於心腹所致的各種慢性病症,可能包括腹痛、腹脹、便祕、消化不良等。伏火雄黃丸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溫散寒邪: 雄黃的辛溫之性可以溫通經絡,驅散寒邪,解除寒邪對心腹臟腑的阻滯。

  2. 瀉熱通腑: 大黃的清熱瀉火功效,可以清除積滯於體內的熱邪,並促進腸胃蠕動,通利大便,解決便祕等問題。

  3. 消腫散結: 皁莢的消腫散結功效,可以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腹部腫脹和疼痛。

  4. 寒熱並用: 方中雄黃溫燥,大黃寒涼,寒熱並用,相輔相成,避免了單純溫熱或寒涼的弊端,使得藥力更為平和,效力更佳。

總而言之,伏火雄黃丸通過溫散寒邪、瀉熱通腑、消腫散結等多重作用機制,治療因寒邪久滯於心腹所致的各種慢性病症。其寒熱並用的配伍思想,以及獨特的炮製方法,體現了古代醫家精湛的方劑學造詣。 但需注意,本藥方含有毒性藥物,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錦紋大黃、不蛀皂角各等分。
上以坩鍋子1個,揩令乾淨,入雄黃末,實捺約5分已來,然後入大黃、皂角末,蓋頭亦捺令實,於文武火中安放坩鍋子上,用瓦子一片蓋,微歇口1分已來;候煙色漸青,雄黃成汁,急取出傾入厚垍器中放冷,研為細末,以生薑汁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1丸,空心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燥烈的性質,陰虛火旺、內熱熾盛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伏火雄黃丸, 出處:《雞峰》卷七。 組成:雄黃、錦紋大黃、不蛀皂角各等分。 主治:心腹痼冷百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