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雄黃胭脂散中包含大黃,其主要原因為:
- 瀉火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解毒之效。雄黃具有解毒殺蟲之功效,而大黃可輔助清熱解毒,共同抑制毒素蔓延。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利於清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
雄黃胭脂散中包含紫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活血化瘀: 紫草性寒,入血分,具有涼血活血、消腫止痛之效。可有效改善瘀血所致的瘡瘍腫痛、皮膚紅腫等症狀。
二、清熱解毒: 紫草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雄黃、硼砂等藥物,共同達到消炎止癢、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總而言之,紫草在雄黃胭脂散中起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瘡瘍腫毒的功效。
雄黃胭脂散中加入雄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殺菌消炎: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對多種細菌、真菌和寄生蟲有抑制作用,可有效消滅引起皮膚病的病原體,達到消炎止癢的效果。
- 活血化瘀: 雄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炎症消退,幫助傷口癒合,從而改善皮膚病症狀。
總之,雄黃在雄黃胭脂散中的加入,主要發揮殺菌消炎、活血化瘀的功效,是治療皮膚病的有效藥材。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雄黃胭脂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痘瘡諸藥不驗,見黑陷者」,意指痘瘡(如天花或嚴重水痘)病情惡化,膿瘡乾枯萎縮、色澤轉黑,且其他方藥無效時所用。黑陷屬毒邪深伏、氣血壅滯之危候,傳統認為需以破瘀排毒、拔邪外透為急務。方中強調「先以三稜針刮破瘡,以小竹管頻吸之」,結合外敷藥,可見其治法側重局部直接攻毒,開泄邪出路。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藥物組成邏輯
雄黃:
- 性辛溫,有毒,傳統用於殺蟲解毒、燥濕祛痰。治痘瘡黑陷時,取其峻烈之性攻逐深伏之毒,兼能殺菌防腐,防止瘡毒內陷。
大黃:
- 苦寒瀉下,能破瘀泄熱。外敷時可直接作用於瘡面,清血分熱毒、散瘀滯,助膿栓脫落,改善局部氣血壅塞。
紫草:
- 甘鹹寒,涼血活血,解毒透疹。為治痘疹要藥,能清熱解毒、促進瘡面收斂,並助雄黃、大黃透發內陷之毒。
雞冠(當指雞冠花或雞冠血):
- 若為雞冠花,性涼味甘,傳統用於涼血止血,或治帶下瘡毒;若為雞冠血(更可能),則取其甘溫,能助陽透表、活血解毒,古方常見於痘疹療法,如《本草綱目》載其「治痘瘡目翳」。
製劑與外治手法
- 刺瘡吸毒:先以三稜針刺破瘡面,竹管吸吮,乃仿「瘍科泄毒」之法,物理性排出膿血腐敗物,減輕局部張力。
- 和蜜製胭脂敷貼:蜜能潤燥、緩和藥性,並作為賦形劑黏附瘡面;「胭脂」可能指調製成膏狀敷料,色紅似胭脂。外敷後封閉瘡口,既防外邪入侵,亦使藥力持續滲透,拔毒生新。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攻毒透邪」為核心:
- 破瘀泄毒:大黃、雄黃破血分壅滯,直接攻逐瘡毒。
- 涼血透發:紫草、雞冠調和血熱,防止毒邪走竄。
- 外治促癒:刺瘡與吸吮疏通局部氣血,外敷藥封閉穩固,形成「內毒外引」之勢,符合中醫「給邪出路」之理。
總結
雄黃胭脂散為古代痘瘡危證之外治峻劑,針對毒壅血瘀、瘡陷不發之病機,結合刺絡與藥物雙重作用,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傳統思維。其組方側重毒性藥與活血藥並用,峻烈中寓透發之機,適用於實熱毒盛之證,然須精準判斷瘡情階段而施。
傳統服藥法
大黃、紫草、雞冠、雄黃各等分。
先以三稜針刮破瘡,以小竹管頻吸之,而後取三味細末。
以水和蜜制胭脂,敷瘡上。封令風不入,則毒能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雄黃胭脂散, 出處:《名家方選》。 組成:大黃、紫草、雞冠雄黃各等分。 主治:痘瘡諸藥不驗,見黑陷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