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黃消毒膏

牛黃消毒膏

NIU HUANG XIAO D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2

熱/寒比例

(0.22)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大腸經 14%
心經 13%
肝經 13%
脾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三焦經 8%
膀胱經 6%
胃經
大腸經
心經
肝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牛黃消毒膏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解毒: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細菌和真菌的生長,對皮膚感染、瘡瘍腫毒、濕疹等具有良好的療效,配合其他藥物,增強消炎殺菌的效果。
  2. 止痛止癢: 雄黃能止痛止癢,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瘙癢、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配合牛黃等其他清熱解毒藥物,能有效改善局部皮膚症狀,達到止癢止痛的目的。

牛黃消毒膏為一傳統中藥方劑,其中含有蝸牛,其使用原因可從中醫藥理論角度探討。根據中醫學說,蝸牛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效。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蝸牛能治瘡瘍腫毒,對於皮膚病變如濕疹、瘡癤等有良好療效。在牛黃消毒膏的配方中,蝸牛被用作主要成分之一,是因其能夠增強藥膏的清熱解毒能力,促進患處的恢復。此外,蝸牛分泌物中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有助於修復皮膚組織,加速傷口愈合,減輕炎症反應。因此,在處理各種皮膚感染或發炎情況時,牛黃消毒膏通過蝸牛的功效,達到清熱解毒、促進皮膚修復的目的。

牛黃消毒膏中添加大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涼血、解毒、通便之效。其苦寒之性,可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瀉熱通便,可促進毒素排出;涼血止血,可緩解局部腫痛。

因此,在牛黃消毒膏中加入大黃,可以有效地清除局部熱毒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外傷感染、燒傷燙傷、瘡瘍腫毒等症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牛黃消毒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小兒一切丹毒」,丹毒為中醫外科病證,多因風熱毒邪侵襲、血熱壅滯肌膚所致,表現為皮膚突然發紅、腫脹灼熱、邊界清晰,甚則蔓延成片,或伴發熱。古代醫家認為小兒體質稚嫩,易受外邪,而此方以解毒消腫、清熱瀉火為核心,針對丹毒熱毒蘊結之病機,外治直接作用於患處,以達清熱解毒、消腫散瘀之效。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雄黃(1錢)

    • 性溫,味辛,有毒,歸肝、胃經,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其辛散溫通之性,可透達肌表,化解皮膚熱毒;又具殺蟲止癢之功,對濕熱鬱結之皮膚紅腫有效。
    • 現代研究顯示,雄黃含砷化合物,具抗菌、抗炎作用,但須注意外用劑量。
  2. 蝸牛(50個)

    • 性寒,味鹹,歸大腸、肺、肝經,傳統外用能清熱消腫、解毒斂瘡。
    • 《本草綱目》載其「治腫毒熱痛」,取其黏液外敷可緩解熱毒瘡疡。
    • 此方用新鮮蝸牛或乾燥碾末,可能借其黏液形成保護層,兼清熱涼血之效,助消丹毒紅腫。
  3. 大黃末(1兩)

    • 性寒,味苦,歸脾、胃、大腸、肝、心經,為瀉下攻積、清熱瀉火要藥。
    • 外用可清血分熱毒,活血化瘀,與雄黃協同增强清熱解毒之力,且能散瘀消腫,防止熱毒壅滯成瘀。
    • 現代藥理證實,大黃含蒽醌類成分,具抗炎、抑菌作用,適用於感染性皮膚病變。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制

  • 解毒為主,寒溫並用:雄黃性溫,蝸牛、大黃性寒,三者配伍可制約雄黃溫燥之性,兼顧清熱與透毒。
  • 協同增效:雄黃解毒、蝸牛清熱斂瘡、大黃瀉火散瘀,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
  • 外用直達病所:以鐵鏽水調敷,鐵鏽(氧化鐵)古代認為有清熱涼血之效(如《本草拾遺》載「主惡瘡疥癬」),可助藥力滲透,增强清熱消腫作用。

總結
此方針對丹毒「熱毒壅盛」之病機,通過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外治法治標,結合藥物特性直達肌表。其組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原則,雖藥味簡潔,但寒溫配伍與局部作用兼顧,適合小兒丹毒急症外敷之用。

傳統服藥法


雄黃1錢,蝸牛50個,大黃末1兩。
上為末。
用鐵鏽水調搽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牛黃消毒膏, 出處:《魯府禁方》卷三。 組成:雄黃1錢,蝸牛50個,大黃末1兩。 主治:小兒一切丹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