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散

CHANG Y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6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大腸經 15%
胃經 11%
脾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0%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9

方劑組成解釋

腸癰散方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腸癰之熱毒症狀,如高燒、腹痛、腹脹等,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同時,白礬亦能燥濕止癢,對於腸癰所致的皮膚瘙癢、膿腫等症狀,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

因此,白礬的加入,可有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腸癰的痊癒。

腸癰散中包含肥皂荚,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肥皂荚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消散癰腫,對於腸癰等熱毒壅盛之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 肥皂荚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加速炎症的消退,減輕疼痛。

總之,肥皂荚在腸癰散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腸癰的症狀,促進疾病的恢復。

腸癰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在於其解毒消腫之效。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

腸癰,即為腹腔內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伴隨高燒、腹痛、腫脹等症狀。雄黃可清熱解毒消散膿腫緩解疼痛,故被列入腸癰散中以治療腸癰

此外,雄黃亦可燥濕化痰,對於腸癰所引起的痰濁積聚亦有輔助療效。

腸癰散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下通便:腸癰多因濕熱蘊結,導致腸道不通,膿毒內積。大黃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腑排毒之功,可瀉熱解毒,促進膿毒排出,緩解腸道阻塞。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腸癰發病過程中,瘀血阻滯,氣血不通,導致腫痛難消。大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痛消散。

總而言之,大黃在腸癰散方中發揮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有助於治療腸癰。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腸癰散」

腸癰,又稱腸瘼或腸癰熱,是一種中醫病症,是指腸道內或腸道壁上出現膿腫或潰瘍。它可以由細菌、病毒或寄生蟲感染引起,也可以由腸道阻塞、炎症或其他疾病引起。腸癰的症狀包括腹痛、腹脹、發燒、噁心、嘔吐、腹瀉或便祕。嚴重的腸癰可能會導致腸穿孔或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中藥方劑「腸癰散」由白礬、肥皂荚、雄黃、大黃四味藥材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瀉下通便的作用,可有效治療腸癰。

  • 白礬 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主治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帶下、喉炎、扁桃體炎、口腔潰瘍、牙痛、痔瘡、痢疾、中毒、燒傷、疤痕等症狀。

  • 肥皂荚 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潤腸通便、消腫止痛的功效。主治腸炎、痢疾、便祕、痔瘡、瘡瘍、腫痛等症狀。

  • 雄黃 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主治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

  • 大黃 具有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主治實熱便祕、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等症狀。

「腸癰散」方中,白礬清熱解毒,止血消腫; 肥皂荚清熱解毒,潤腸通便; 雄黃清熱解毒,殺蟲止癢; 大黃清熱瀉火,瀉下通便。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瀉下通便之功。

「腸癰散」主要用於治療腸癰,也可用於治療其他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腹瀉痢疾等症狀。但因本方中含有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諮詢醫師,並注意控制劑量。

傳統服藥法


明礬4兩,肥皂15個(煨存性),雄黃1兩,大黃(酒蒸)2兩。
上為末。
每服3錢,空心煎金銀花湯送下。有膿從大便出,無膿暗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腸癰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腸癰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明礬4兩,肥皂15個(煨存性),雄黃1兩,大黃(酒蒸)2兩。 主治: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