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癰散

腸癰散

CHANG Y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0.39)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7%
大腸經 15%
胃經 11%
脾經 11%
心經 11%
肺經 10%
心包經 5%
小腸經 5%
三焦經 5%
膀胱經 5%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腸癰散方中使用白礬,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其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針對腸癰之熱毒症狀,如高燒、腹痛、腹脹等,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同時,白礬亦能燥濕止癢,對於腸癰所致的皮膚瘙癢、膿腫等症狀,起到抑菌消炎的作用。

因此,白礬的加入,可有效配合其他藥物,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促進腸癰的痊癒。

腸癰散中包含肥皂荚,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 肥皂荚味苦寒,具有清熱解毒之功效,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消散癰腫,對於腸癰等熱毒壅盛之症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2. 活血化瘀: 肥皂荚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加速炎症的消退,減輕疼痛。

總之,肥皂荚在腸癰散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腸癰的症狀,促進疾病的恢復。

腸癰散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在於其解毒消腫之效。雄黃性溫,味辛,入心、肝經,具有解毒殺蟲消腫止痛的功效。

腸癰,即為腹腔內臟的急性化膿性感染,常伴隨高燒、腹痛、腫脹等症狀。雄黃可清熱解毒消散膿腫緩解疼痛,故被列入腸癰散中以治療腸癰

此外,雄黃亦可燥濕化痰,對於腸癰所引起的痰濁積聚亦有輔助療效。

腸癰散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瀉下通便:腸癰多因濕熱蘊結,導致腸道不通,膿毒內積。大黃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通腑排毒之功,可瀉熱解毒,促進膿毒排出,緩解腸道阻塞。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腸癰發病過程中,瘀血阻滯,氣血不通,導致腫痛難消。大黃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腫痛消散。

總而言之,大黃在腸癰散方中發揮清熱解毒、瀉下通便、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等作用,有助於治療腸癰。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腸癰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腸癰散」主治「腸癰」,即古代對腸道化膿性感染(如闌尾炎、腸膿瘍)的統稱。病機多屬濕熱瘀毒壅滯腸腑,臨床可見腹痛拒按、發熱、便秘或下痢膿血等症。此方通過解毒消腫、化瘀排膿,使「有膿從大便出,無膿暗消」,為攻邪消癰之峻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明礬(4兩)

    • 特性:酸寒澀斂,傳統用於燥濕解毒、蝕瘡排膿。
    • 作用:直折腸道濕熱,凝固腐穢膿血,促其外排;其收澀性可局部止血,防膿毒散漫。
  2. 肥皂(煨存性,15個)

    • 製法奧義:肥皂莢煨後存性(炭化保留藥性),轉為辛溫微澀。
    • 作用:古代用於「通竅逐穢」,其炭質吸附腸中毒素,辛溫之性助行氣滯,配合明礬一斂一散,調暢腸絡氣血。
  3. 雄黃(1兩)

    • 特性:辛溫有毒,力專解毒殺蟲。
    • 作用:直攻腸道瘀毒,破結消癰,對「惡瘡死肌」尤效,克制膿毒深伏之勢。
  4. 大黃(酒蒸,2兩)

    • 炮製關鍵:酒蒸後瀉下趨緩,偏走血分。
    • 作用:活血逐瘀、導熱下行,與雄黃協力疏通腸腑壅滯,使瘀熱膿血從二便分消。

配伍核心

  • 攻毒與排膿並行:雄黃、明礬解毒直折其勢,肥皂、大黃開通出路。
  • 動靜相兼:明礬澀斂以防邪散,大黃酒製緩攻免傷正,體現「治急症須有節制」的思路。

服用法深意

  • 金銀花湯送服:取其清熱解毒之效,助藥力透達腸癰病灶,且輕揚之性可緩諸藥峻烈。

總結:此方以「毒藥攻毒」為綱,通過燥濕、化瘀、蝕腐、通下四法,集中消解腸癰熱毒瘀滯,展現古代外科用藥「以通為消」的治療思想。

傳統服藥法


明礬4兩,肥皂15個(煨存性),雄黃1兩,大黃(酒蒸)2兩。
上為末。
每服3錢,空心煎金銀花湯送下。有膿從大便出,無膿暗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腸癰散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腸癰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明礬4兩,肥皂15個(煨存性),雄黃1兩,大黃(酒蒸)2兩。 主治:腸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