熨痛丸

熨痛丸

YUN TONG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5%
心經 12%
胃經 12%
肺經 12%
脾經 12%
膀胱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熨痛丸]中包含[雄黃],是因為雄黃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雄黃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熱毒,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炎症、腫脹及疼痛有顯著的改善效果。在熨痛丸中加入雄黃,可以幫助減輕因熱毒引起的痛症,並且有助於消炎和抗菌。由於雄黃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必須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避免可能的副作用。

熨痛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痛: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在方劑中,白礬可以收斂肌肉組織,減少疼痛感,並抑制炎症反應。
  2. 燥濕止癢: 白礬還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因濕邪引起的疼痛或瘙癢,白礬可以起到乾燥濕氣、止癢止痛的作用。

總體而言,白礬在熨痛丸中扮演著收斂止痛、燥濕止癢的角色,有助於緩解疼痛,改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熨痛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熨痛丸」主要用於治療蠍螫(蠍子咬傷)。古代醫家認為蠍毒屬風火邪毒,螫傷後局部腫痛劇烈,甚至可蔓延全身。此方通過外熨患處,以溫熱藥力驅散毒邪,緩解疼痛。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雄黃(研)

    • 性味:辛、溫,有毒。
    • 傳統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作用原理:雄黃善解蟲蛇之毒,《本草綱目》載其能「殺百毒,辟百邪」,對蠍、蛇等毒蟲螫傷有解毒止痛之效。其辛溫之性可散瘀滯,局部外用能抑制毒邪擴散。
  2. 礬石(熬令汁枯)

    • 性味:酸、澀,寒。
    • 傳統功效:燥濕解毒、收斂止血。
    • 作用原理:礬石經熬製後(即枯礬),寒性減弱,而收澀之力增強。能吸附毒素、消腫定痛,並防止毒邪內侵。與雄黃配伍,一溫一寒,調和藥性,共奏解毒消腫之效。
  3. 蠟(消蠟和丸)

    • 作用:作為賦形劑,使藥丸成形並易於保存。蠟性溫和,能緩釋藥力,加熱後軟化,便於熨貼患處。

治療原理

  • 熱熨法:此方用法強調「乘熱熨痛處」,利用溫熱效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加速毒素代謝。雄黃、礬石的藥性隨熱力滲透皮膚,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解毒散結、消腫止痛之效。
  • 協同作用:雄黃解毒為主,礬石收斂為輔,二者相配既能中和毒素,又可防止腫脹擴散。蠟丸的柔軟特性便於反覆加熱熨敷,使藥力持續發揮。

整體功效推論

「熨痛丸」通過外治法,結合辛溫解毒(雄黃)、酸澀收斂(礬石)兩類藥物,以熱熨形式直接作用於蠍螫部位,達到快速鎮痛、防止毒邪內傳的效果,符合古代「以熱引熱,毒隨熱散」的外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雄黃(研)半兩,礬石(熬令汁枯)半兩。
上為末,消蠟和,乘熱為丸,如彈子大,以蠟紙收藏。
遇螫,將藥火上炙令熱,乘熱熨痛處,冷又炙,熨數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熨痛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八。 組成:雄黃(研)半兩,礬石(熬令汁枯)半兩。 主治:蠍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