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石大黃丸

礬石大黃丸

FAN SHI DA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家塾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肝經 15%
大腸經 15%
肺經 7%
膀胱經 7%
胃經 7%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心經 7%
三焦經 7%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肺經
膀胱經
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石大黃丸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之功效。與大黃等藥材配伍,可增強其瀉下止瀉之效,並抑制濕熱蘊結所致的腹瀉。
  2. 收斂固澀:白礬具有收斂固澀之性,可收斂腸道,減少分泌,減輕腹瀉症狀。同時,白礬還可抑制腸道蠕動,減緩糞便排出速度,從而達到止瀉的目的。

白礬在方劑中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其功效,有效治療濕熱蘊結、脾虛泄瀉等症狀。

礬石大黃丸中含有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瀉熱通便: 大黃味苦性寒,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可清熱解毒,瀉火通便,適用於熱結便祕、濕熱瀉痢等症。
  2. 配伍增效: 大黃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礬石、芒硝等配伍,可增強其瀉下通便之效,並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總而言之,大黃在礬石大黃丸中的作用是瀉熱通便,與其他藥物配伍增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石大黃丸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無名毒腫」及皮膚疾患,如「癜風、疥、癬」,皆屬風熱濕毒鬱結肌表之證。古代醫家認為:

  • 無名毒腫:泛指突發、病因未明的局部紅腫熱痛,多因熱毒壅滯所致。
  • 癜風:相當於現代「白癜風」或「花斑癬」,與風邪滯留、氣血失和相關。
  • 疥、癬:皆為瘙癢性皮膚病,疥因蟲毒,癬多風濕熱蟲合邪,二者均需清熱燥濕殺蟲。

礬石與大黃配伍,一收斂一瀉下,共奏 清熱解毒、燥濕殺蟲、散瘀消腫 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礬石(白礬)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大腸經。
    • 功效
      • 外用能 燥濕止癢、殺蟲解毒,針對疥癬濕瘡。
      • 內服可 澀腸止血、化痰祛濕,並導濕熱從二便出。
    • 古代用於「白癜、惡瘡」(《本草綱目》),其收斂之性助斂瘡消腫。
  2. 大黃

    • 性味:苦寒,歸胃、大腸、肝經。
    • 功效
      • 內服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導熱毒從大便解。
      • 外用 活血消腫,治熱毒癰腫(如《醫林集要》單用大黃治瘡瘍)。
    • 大黃能破瘀滯,改善局部氣血壅塞所致的腫痛。
  3. 配伍邏輯

    • 一收一瀉,內外分消
      • 礬石收斂濕毒,大黃通瀉熱毒,二者相反相成,既防礬石澀滯留邪,又制大黃過瀉傷正。
    • 協同作用
      • 礬石之酸寒 殺蟲止癢,大黃之苦寒 清血分鬱熱,合而化解皮膚濕熱毒瘀。
      • 針對「無名毒腫」,大黃活血消腫,礬石斂瘡生肌,促腫毒消散而不留瘀。

可能的治療機理

  • 抗炎抑菌
    現代研究顯示,礬石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真菌(如癬菌)有抑制作用;大黃含蒽醌類成分,可抗炎、抑制病原微生物,二者合用增強清熱解毒效果。
  • 調節皮膚代謝
    大黃促進腸道排泄,減少毒素吸收;礬石收斂減少滲出,或對皮膚角質層有調節作用,適用於滲出性皮膚病。

此方簡峻,針對濕熱毒邪為患的皮膚病症,體現「通澀並用」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礬石、大黃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以溫湯下,日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礬石大黃丸, 出處:《家塾方》。 組成:礬石、大黃各等分。 主治:無名毒腫及癜風、疥、癬。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