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羊蹄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之功效,可有效抑制因濕熱所致的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與羊蹄散中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藥物相輔相成,增強其治療濕熱瘡瘍的效果。
- 收斂生肌: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防止瘡瘍潰爛,進一步提升羊蹄散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白礬在羊蹄散中起到燥濕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協同,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生肌止痛的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蹄散」主治功效分析
主治: 小兒頑固性癬疾,經久不癒。
組成: 白礬(半兩)、羊蹄根(四兩,炮製)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記載,羊蹄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頑癬,且久治不癒者。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羊蹄根: 古籍中雖未直接說明羊蹄根於此方中的功效,但結合現代藥理研究和羊蹄根能活血化瘀、舒筋活絡的藥性推測,羊蹄根在此方中可能起到以下作用:
- 抗真菌: 某些種類的羊蹄根具有一定的抗真菌作用,可能有助於抑制或殺滅導致癬疾的真菌。
- 改善局部循環: 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患處的血液循環,促進藥物吸收和病灶的修復。
- 祛風止癢: 中醫認為癬疾與「風邪」有關,羊蹄根可能有祛風止癢的作用,緩解癬疾帶來的瘙癢等不適症狀。
白礬: 白礬具有收斂、燥濕、止血、解毒、殺蟲的功效,在羊蹄散中主要發揮以下作用:
- 收斂燥濕: 癬疾常伴有滲出、糜爛等濕性表現,白礬的收斂燥濕作用有助於乾燥患處,抑制真菌生長。
- 殺蟲止癢: 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蟲作用,可以殺滅寄生於皮膚的真菌或其他病原體,緩解瘙癢症狀。
- 解毒: 癬疾可能會引起局部皮膚的炎症反應,白礬的解毒作用有助於減輕炎症,促進患處癒合。
米醋: 方中加入少量米醋,推測其作用如下:
- 增強藥效: 米醋具有一定的酸性,可以增強白礬的收斂和殺蟲作用。
- 軟化角質: 癬疾患處常伴有角質增厚,米醋的酸性可以幫助軟化角質,促進藥物滲透。
- 止癢: 輕微的酸性刺激有助於緩解患處的瘙癢感。
用法: 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加入米醋調和後,反覆塗擦患處,直至患處感到極度瘙癢甚至疼痛,然後停止。隔日清洗患處,再次塗擦。
綜合分析:
羊蹄散通過羊蹄根、白礬和米醋的協同作用,達到殺蟲止癢、收斂燥濕、解毒消炎的目的。反覆塗擦患處,直至疼痛,表明藥物已經深入病灶,並產生了較強的刺激作用,這可能是為了徹底殺滅真菌,防止癬疾復發。
此方為外用方劑,通過直接作用於患處,發揮治療作用。其組方簡潔,用藥直接,體現了中醫外治法「簡、便、驗、廉」的特點。
總之,羊蹄散通過多種藥物的協同作用,從多個方面發揮治療作用,是中醫治療小兒頑固性癬疾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羊蹄根(淨去土)。
細切熟熬,以醋和熟搗,淨洗瘡,敷上1時間,以冷水洗之,每日1次;又陰乾作末,癢時搔計出,以粉之,又以生蔥根指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羊蹄散, 出處:《衛生寶鑑》卷十九。 組成:白礬半兩,羊蹄根4兩(制)。 主治:小兒頑癬久不癒。
羊蹄散, 出處:《千金》卷二十二。 組成:羊蹄根(淨去土)。 主治:久(??)疥濕瘡,浸淫日廣,癢不可堪,搔之黃汁出,癒後復發。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