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胭脂散

乾胭脂散

QIAN YAN ZH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乾胭脂散方中含有白礬,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 收斂止血: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在乾胭脂散中,白礬可以幫助止住外傷出血,並起到收斂傷口、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2. 燥濕止癢:白礬亦具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抑制細菌生長,有助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在乾胭脂散中,白礬可以幫助消除因濕氣或細菌引起的皮膚瘙癢,使皮膚恢復健康狀態。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乾胭脂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聤耳」,指耳內化膿流膿的病症,多因濕熱鬱火或外邪侵襲耳竅,導致氣血壅滯、腐肉成膿。古代醫家以「乾胭脂散」外治,目的在於清熱燥濕、斂瘡收膿,適用於耳竅膿液淋漓、久不癒合之症。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 乾胭脂:為植物紅花或茜草等製成的紅色染料,傳統認為具活血散瘀、收濕斂瘡之效。其色赤入血分,能行滯血、消腫痛;質地乾燥,可吸附溼膿,助傷口收斂。
    • 枯礬(煅白礬):性酸澀寒,外用長於燥濕止癢、解毒殺蟲,兼強效收斂。能凝固滲出之膿液,抑菌防腐,促進瘡面癒合。
  2. 配伍邏輯與協同作用

    • 一散一斂,標本兼顧:乾胭脂散血消腫,針對耳竅氣血壅滯之「本」;枯礬燥濕收膿,直擊濕熱腐潰之「標」。二者合用,既清熱活血以除病根,又斂瘡固表以止膿液。
    • 物理與藥理雙重作用:方中藥物研末外用,粉末可直接吸附耳內溼膿(物理作用),同時枯礬之收澀與乾胭脂之散瘀發揮藥效(藥理作用),形成「祛腐—生新」的治療循環。
  3. 治療原理推論

    • 局部直接作用:通過綿杖蘸藥末深入耳竅,直接作用於化膿部位。枯礬之酸澀可縮小瘡面血管,減少滲出;乾胭脂協助清除腐敗組織,改善局部氣血運行。
    • 傳統理論依據:此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聤耳屬濕熱瘀阻,故以散瘀藥(乾胭脂)疏通,燥濕藥(枯礬)祛邪,符合「通因通用」與「澀可去脫」的治法結合。

總結
乾胭脂散為古代外治聤耳之簡效方,其組方邏輯清晰,針對濕熱瘀滯的病機,透過行散與收澀並行,達到去腐生新之效,反映傳統中藥外治法「簡、便、驗」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乾胭脂、枯礬各等分。
上為末。
先用綿杖子纏去膿,別以淨綿杖引藥入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乾胭脂散, 出處:《醫統》卷六十二。 組成:乾胭脂、枯礬各等分。 主治:聤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