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礬煎

皂礬煎

ZAO FA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5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脾經 20%
膀胱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礬煎中加入白礬,乃取其燥濕止癢、解毒生肌之效。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胃經,具有收斂止瀉、燥濕止癢、解毒生肌等功效。其收斂作用可使滲出液減少,止癢作用可緩解瘙癢症狀,解毒生肌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皁礬煎中加入白礬,可發揮其燥濕止癢、解毒生肌之效,對於濕疹、皮膚瘙癢、瘡瘍等症狀具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礬煎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見載於古代醫籍,主療「拶傷手指」。拶傷為古代刑傷或外力壓迫所致,症見局部瘀腫疼痛,甚則皮破血滿,筋絡受阻。其效以活血止痛、防潰斂傷為核心,透過熏洗浸漬,促使藥力直達患處,緩解刑傷之苦。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皂礬(綠礬)之特性

    • 性味酸澀涼,主歸肝、脾經,傳統用於解毒燥濕、斂瘡止血。
    • 活血消腫:其酸性可收斂散溢之血,涼性緩解熱腫,改善局部充血瘀滯。
    • 防腐防潰:礬類具收澀之力,能固化表層組織,減緩滲液,避免傷處腐爛。
  2. 煎煮與外用機理

    • 以水熬煮成藥液,藉熱熏使毛竅開泄,促進血行;溫浸則使藥性滲透,鬆解筋絡凝滯。
    • 砂鍋煎煮保留礦物藥性,且水與礬比例(2兩:4-5碗)形成適度濃度,兼顧療效與安全性。
  3. 整體協同作用

    • 針對「拶傷」氣血壅滯病機,皂礬以「通澀並用」之效,既散瘀止痛,又收斂護瘡。外用法避開內服毒性,直接作用患處,符合中醫「急則外治」之思維。

此方簡約而力專,體現古代對礦物藥外用療傷之智慧,尤重局部氣血調和與創面保護。

傳統服藥法


皂礬2兩。
活血止痛。
上以水4-5碗,砂鍋內熬滾,將手熏洗,浸漬良久,不致潰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皂礬煎,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皂礬2兩。 主治:活血止痛。主治:拶傷手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