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倉公散中加入皁莢,主要源於其消積化滯的功效。
皁莢味苦,性寒,歸脾、胃經,具有消食積、化癥瘕、解毒等作用。對於食積停滯、脘腹脹滿、腹痛泄瀉等症狀,皁莢能夠起到消食導滯、緩解腹痛的作用。
此外,皁莢還具有殺蟲的功效,對於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倉公散中加入皁莢,是為了充分發揮其消積化滯、殺蟲解毒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倉公散是一種中藥方劑,通常用於治療風濕疼痛、關節腫脹等症狀。其中包含的雄黃,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能增強方劑的療效。雄黃主要成分是砷化物,具有解毒、消腫及抗炎的作用。它能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痛,並且對於某些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作用,因而在處理風濕病症時具有附加效益。
然而,使用雄黃也需謹慎,因其含有砷元素,若用量不當可能引起中毒。因此,在運用倉公散時,應根據醫生的指導,確保安全有效地發揮其療效。總體來說,雄黃在倉公散中的運用,是基於其對抗病症的實用性,以及在中醫理論中對於“寒濕”病因的針對性治療。
倉公散中包含藜蘆,乃因其辛、苦、寒,具有燥濕化痰、殺蟲解毒之功效。
1. 燥濕化痰:藜蘆性寒,能清熱燥濕,對於痰濕阻肺、咳嗽氣喘等症狀有較佳療效。
2. 殺蟲解毒:藜蘆具有殺蟲解毒之效,可用於治療體內寄生蟲病,以及由蟲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疾病。
然而,藜蘆毒性較大,不可隨意服用,需由專業醫師辨證論治後,方可安全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倉公散」主治突發性邪祟病症(卒鬼擊、鬼痱、鬼刺),表現爲心腹劇痛如針刺、便血、昏迷不醒;亦治夢魘壓身、腳跟被咬(指睡中肢體異感)等「惡毒氣」所致之症。此類描述反映古人將急症昏厥、內臟絞痛、出血等歸因於外邪或穢惡之氣侵襲。方劑設計以「得嚏則氣通」爲關鍵,符合中醫「嚏法開竅」的急救思路,透過刺激鼻黏膜引發噴嚏,達到醒神開閉之效。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邏輯
特生礜石(毒砂類礦物)
- 性溫有毒,古載能「殺精魅邪惡氣」,推測其礦物粉末強烈刺激鼻竅,促使氣機逆轉上衝以開竅醒神。
皂莢
- 辛鹹溫,具化痰通竅之效。其所含皂苷成分對黏膜有強烈刺激性,爲古代「通關散」常用藥,專攻窒塞之證。
雄黃
- 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辟穢解毒。其礦物微粒可加劇鼻腔刺激,同時古人認爲能「破穢氣」,針對所謂「惡毒氣」。
藜蘆
- 苦辛寒有毒,爲催吐要藥。外用吹鼻時,其苦辛之性與生物碱成分能引發強烈噴嚏反應,助氣機宣通。
配伍邏輯:全方集中辛溫有毒之品,以「外激內通」爲核心。透過四藥協同刺激,不僅引發噴嚏以開閉醒神,更藉毒性藥物之峻烈特性「以毒攻毒」,破除氣血壅滯或所謂「穢惡之氣」。此方體現古代「急症用猛藥」的思維,尤其針對昏迷、絞痛等屬氣機驟閉者,以「嚏法」作爲物理性急救手段。
三、可能的治療原理
從現代角度觀之,此方或透過以下途徑發揮作用:
- 神經反射刺激:藥物粉末直接刺激三叉神經分支,引發噴嚏反射,間接激活網狀覺醒系統,促使昏迷患者甦醒。
- 黏膜充血效應:局部刺激導致黏膜血管擴張,可能暫時改善腦部供血。
- 心理暗示作用:結合古代「驅邪」文化背景,患者甦醒後或受心理暗示強化療效。
此方反映古代對急症「閉證」的直觀處理,雖用藥峻烈,但契合「急則治標」原則,其物理刺激機制確有一定科學依據。
傳統服藥法
特生礜石、皂莢、雄黃、藜蘆各等分。
上藥治下篩。
取散如大豆,納管中,吹病人鼻。得嚏則氣通,便活;若未嚏,復更吹之。以得嚏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倉公散, 出處:《千金》卷十二。 組成:特生礜石、皂莢、雄黃、藜蘆各等分。 主治:卒鬼擊、鬼痱、鬼刺,心腹痛如刺,下血便,死不知人;及卧魘齧腳踵不覺,諸惡毒氣。
倉公散, 出處:《全生指迷方》卷三。 組成:瓜蒂、藜蘆、雄黃(研)、礬石(火煅1伏時,研)各等分。 主治:鬱冒血厥。居常無苦,忽然如死,身不動,默默不知人,目閉不能開,口噤不能語;或似有知而惡聞人聲;或但如眩冒,移時乃寤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