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玉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烏玉丸旨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大黃的瀉熱作用可以輔助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排泄,減輕病症。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阻滯的情況。烏玉丸中加入大黃,有助於消散瘀血,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血的效果。
烏玉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化痰止咳:厚朴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止痛之效。烏玉丸主要用於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喘等症,厚朴可有效化解痰液,使呼吸通暢,緩解咳嗽症狀。
- 理氣降逆:厚朴能理氣降逆,使氣機順暢,緩解胸悶氣滯。烏玉丸中常與其他理氣藥物配伍,共同作用,達到消痰止咳、行氣降逆的效果。
烏玉丸方中加入皁莢,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消積化滯:皁莢味苦性寒,能瀉下通便,消食化積,對於脾胃積滯,食積腹脹,大便祕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 清熱解毒:皁莢亦具清熱解毒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各種病症,例如癰疽瘡瘍、口舌生瘡等。
因此,烏玉丸方中加入皁莢,旨在通過其消積化滯和清熱解毒的功效,達到治療脾胃積滯、熱毒壅盛等病症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玉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內外翻花痔」,即痔瘡嚴重至脫出肛門、形如翻花之症。古代醫家認為此病多因濕熱下注、氣滯血瘀或腸風臟毒所致,治需清熱攻積、行氣通絡以消腫止痛。烏玉丸以峻下結合行氣之品,旨在瀉火解毒、通腑消痔。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大黃(炮)
- 大黃生用瀉下峻猛,炮製後減其寒烈之性,保留化瘀通腑之力,兼能涼血止血,直折腸道濕熱瘀毒,緩解痔瘡腫痛出血。
臣藥:厚朴、枳殼
- 厚朴苦溫,行氣除滿,化解腸道氣滯,助大黃通降腑氣;枳殼寬中下氣,專走大腸,能改善肛門局部氣血壅滯,緩解脫垂不適。二者協同調暢氣機,氣行則濕熱瘀血得散。
佐藥:豬牙皂角
- 辛鹹性烈,能通竅散結、祛風消腫,其局部刺激作用可促進痔核收斂。古人認為其「搜剔風痰」,此處或借其滲透之性,引藥力直達病所。
賦形藥:脂麻(芝麻)製丸
- 脂麻潤滑甘平,既可緩和大黃、皂角之峻烈,又能潤腸防燥結過甚,符合「攻邪不傷正」原則。
配伍特點
全方以「通」為核心:大黃瀉熱通瘀,厚朴、枳殼行氣通滯,皂角通絡散結,共奏開通腸道壅滯之效。尤其針對翻花痔氣血瘀阻、濕熱內蘊之病機,通過通腑瀉實、行氣消腫,使邪有出路,痔核自縮。米湯送服兼具護胃之功,防攻伐傷中。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路,適用於痔瘡急性腫痛階段,然須辨證屬實熱證者為宜。
傳統服藥法
大黃1兩(炮),厚朴2錢半,幟殼1兩,豬牙皂角半兩。
上為末,擂脂麻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用米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烏玉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五。 組成:大黃1兩(炮),厚朴2錢半,幟殼1兩,豬牙皂角半兩。 主治:內外翻花痔。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