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大黃湯

厚朴大黃湯

HOU PU DA HUA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金匱》卷中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5

熱/寒比例

(0.4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17%
脾經 17%
胃經 17%
肝經 12%
心經 12%
心包經 7%
小腸經 7%
三焦經 7%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厚朴大黃湯中包含厚朴,主要原因有二:

  1. 厚朴降逆止嘔: 厚朴性溫,味辛苦,入肺、脾、胃經。其氣味辛香,能行氣化痰,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氣逆、痰阻上逆所致的嘔吐、呃逆等症。
  2. 厚朴助大黃瀉下: 厚朴苦燥之性,可助大黃瀉下通便,使大腸氣機通暢,排除體內積滯,達到治療腹痛、便祕等症的效果。

厚朴與大黃相配,既可降逆止嘔,又能瀉下通便,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作用。

厚朴大黃湯中包含大黃,主要源於兩方面原因:

一是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的功效,能清熱解毒,瀉火通便,適用於熱結便祕、濕熱瀉痢等症。

二是促進藥物吸收: 厚朴性溫,味辛,能行氣消積,和胃降逆,能促進大黃的藥效發揮,使藥物更好地吸收和利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厚朴大黃湯中使用大黃,既能瀉熱通便,又能促進厚朴的藥效發揮,使兩藥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厚朴大黃湯的組成中,加入枳實,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 助瀉通便: 枳實味苦、酸,性寒,具有破氣消積、行氣導滯、消食化積之功效。它與厚朴、大黃等藥物合用,可增強瀉下通便的效果,促進腸道蠕動,清除積滯,使大便通暢。
  2. 理氣化痰: 厚朴大黃湯主要針對濕熱內阻、氣機不暢引起的便祕,而枳實的理氣化痰之功,可以幫助消除胸膈滿悶、脘腹脹痛等症狀,進一步改善便祕的臨牀表現。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厚朴大黃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出自《金匱要略》,主治「支飲胸滿」,兼見「腹痛,脈數,應下之症」。

  1. 支飲胸滿:支飲為痰飲停聚胸膈,阻遏氣機,致胸中滿悶不舒。此方針對「實證」之飲停氣滯,病位偏於中上焦,屬飲邪夾實、氣機壅塞之證。
  2. 腹痛脈數:腹痛因腸胃積滯化熱,氣滯不通;脈數主熱,反映裡實熱結。此二症佐證病機為「陽明腑實」兼痰飲內停,故需「應下之」——以瀉下通腑為治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厚朴(1尺)

    • 行氣除滿:厚朴苦辛溫,善破氣滯,尤長於降泄胸腹之氣,針對「支飲胸滿」之氣機壅塞。
    • 燥濕化痰:其性溫燥,能化濕濁,輔助消解痰飲。
  2. 臣藥:大黃(6兩)

    • 瀉熱通腑:大黃苦寒,瀉陽明實熱、攻積導滯,針對「腹痛脈數」之腑實熱結。
    • 活血祛瘀:間接助厚朴宣通氣血,化解痰飲久停所致之瘀滯。
  3. 佐藥:枳實(4枚)

    • 破氣消積:與厚朴協同增強行氣之力,開胸膈之結;與大黃配合,通降腸胃,形成「氣行則水行」之效。
    • 導滯下行:引痰飲從大便而出,體現「病在上而治在下」之法。

整體方義

  • 瀉下與行氣並重:此方以大劑量厚朴、大黃為核心,非單純攻下,而是通過「氣水同治」解除胸腹之滿。大黃用量達六兩(約現代90克),遠超承氣湯類方,凸顯其瀉熱逐飲之峻性,配合厚朴行氣開結,枳實導滯,共成「開痞通腑」之劑。
  • 治療定位:適用於痰飲(支飲)與陽明腑實並見之證,屬「飲熱互結」者,若純虛或寒飲則不宜。

與類似方劑之差異

  • 與小承氣湯比較:小承氣湯(大黃、厚朴、枳實)側重輕下熱結,厚朴量少;本方厚朴量重,大黃倍增,凸顯「胸滿」為主症,且飲邪為患。
  • 與厚朴三物湯比較:厚朴三物湯(相同組成,劑量比例不同)主氣滯腹脹,偏中焦;本方因大黃量極大,攻下力猛,更適用上中二焦俱實之證。

總結
厚朴大黃湯以行氣破結為本,結合峻下熱結,乃張仲景針對「支飲兼腑實」之獨特配伍,體現「飲邪宜攻」「氣行飲消」之治療思路,需辨明實熱與氣滯之輕重而施。

傳統服藥法


厚朴1尺,大黃6兩,枳實4枚。上藥以水5升,煮取2升,分2次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 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 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腸炎、便秘等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

相同名稱方劑


厚朴大黃湯, 出處:《金匱》卷中。 組成:厚朴1尺,大黃6兩,枳實4枚。 主治:支飲胸滿。腹痛,脈數,應下之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