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霞散

BI XI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7

熱/寒比例

(0.3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6%
大腸經 16%
膽經 8%
肺經 8%
胃經 8%
脾經 8%
心包經 8%
小腸經 8%
心經 8%
三焦經 8%
肝經
大腸經
膽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心包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碧霞散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通便瀉下,消腫散結:皁莢味苦、性寒,具有通便瀉下、消腫散結之效。對於因濕熱蘊結、氣血瘀滯所致的便祕、腹脹、腫塊等症狀,皁莢能有效改善。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碧霞散中,皁莢與其他藥物如芒硝、甘遂等配伍,能夠增強通便瀉下、消腫散結的功效,並能起到協調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

中藥方劑[碧霞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主要是因為銅綠具有強效的解毒作用。銅綠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對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具有顯著效果。在[碧霞散]中,銅綠的添加能夠增強方劑的解毒能力,有助於改善由毒素引起的健康問題。然而,銅綠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

碧霞散中包含大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的功效。碧霞散旨在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積滯所致的各種病症,如便祕、腹痛、發熱等,而大黃的瀉熱通便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引藥下行:碧黃性滑利,能引導其他藥物下行,並促進藥效發揮。碧霞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梔子等,具有清熱瀉火的作用,而大黃的引導作用可使藥力直達病所,發揮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碧霞散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文獻記載,碧霞散主要功效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化痰開竅、息風止痙:

《扁鵲心書》明確指出,碧霞散用於「痰涎壅盛卒僕,或發驚搐,一切急症,服此吐痰」。其治療機理在於,本方能「吐出青碧涎,瀉下惡物」,通過催吐方式,祛除體內壅盛的痰涎,從而達到開竅醒神、息風止痙的效果。此功效亦可見於《雜病廣要》的描述,其言「痰厥,痰涎壅盛,必吐之」,並將碧霞散作為治療痰厥的選擇之一,說明碧霞散在治療痰涎壅盛所致的昏迷、抽搐等急症上具有重要價值。《濟陽綱目》也提到「痰涎壅盛者宜吐之,急救稀涎散、碧霞散,二藥不大嘔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自蘇」,強調本方通過引導痰涎排出,達到蘇醒效果,而非劇烈催吐。

二、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碧霞散中的銅綠具有抗菌、消毒之效,結合皂莢的殺菌消炎作用,使其在治療外感風熱引起的眼疾方面表現突出。《明目至寶》中多次提及碧霞散用於治療「爛眩風眼」、「赤眼麻痘」、「兩瞼赤似赤霞」等眼部疾患,並指出「碧霞散洗還睛服,風爛應教漸漸瘥」。這些描述均表明,碧霞散能有效清除眼部風熱邪毒,減輕炎症反應,達到消腫止痛、明目的目的。《世醫得效方》亦有「洗眼碧霞散」的記載,雖組成稍有差異,但仍以銅青為主要成分,強調了本方外洗治療眼疾的應用。

三、治療小兒驚風、夜啼:

《嬰童百問》中明確記載「碧霞散,治小兒渾身壯熱夜啼」。《小兒推拿方脈活嬰秘旨全書》亦將碧霞散列為治療小兒「壯熱、夜啼」的方劑。結合其他文獻中碧霞散能夠息風止痙、清熱解毒的功效,推測其治療小兒夜啼的原因可能是由於風熱內擾、痰涎壅盛,導致臟腑功能失調,進而引起煩躁、驚惕、夜啼等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碧霞散的治療原理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 以吐法為主,祛除痰涎: 針對痰涎壅盛導致的卒仆、驚搐等症狀,碧霞散通過催吐的方式,直接祛除病邪,達到開竅醒神的目的。本方并非強烈催吐,而是引導痰涎緩慢排出,減少了對虛弱病體的損傷,更符合急救原則。
  2. 清熱解毒,散風止痛: 針對外感風熱引起的眼疾,碧霞散中的銅綠、皂莢等藥物發揮清熱解毒、殺菌消炎的作用,清除邪毒,減輕炎症反應,從而達到消腫止痛、明目的效果。
  3. 多效合一,綜合調治: 碧霞散的組方雖簡單,但綜合考慮了痰、熱、風等病理因素,通過催吐、清熱、消炎等多種途徑,綜合調節機體功能,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綜上所述,碧霞散是一首以外治為主的方劑,其主治功效包括化痰開竅、息風止痙、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尤其適用於治療痰涎壅盛引起的昏迷、抽搐等急症,以及外感風熱引起的眼疾。同時,本方亦可用於治療小兒驚風、夜啼等症狀,具有較為廣泛的臨床應用價值。

傳統服藥法


青黛1兩,銅綠3錢,硇砂1錢。
上為細末。
每服半錢,滾水調,臨臥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瀉下作用,孕婦及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動脈粥樣硬化癲癇精神分裂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心情煩燥半身或下肢麻木癡呆智能低下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碧霞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四。 組成:絲瓜(取皮,搭于石灰牆上陰乾)。 主治:金瘡初傷出血。

碧霞散,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銅青3錢,滑石1錢,土膏半兩,輕粉少許,麝香少許。 主治:目疾。

碧霞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七十引《煙霞聖效方》。 組成:青黛1兩,銅綠3錢,硇砂1錢。 主治:連眶赤爛,退翳。

碧霞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一。 組成:石綠(揀上色精好者研篩,水飛再研)2-3錢,冰片3-4豆許。 主治:中風,痰迷心竅,癲狂煩亂,人事昏沉,痰涎壅盛;五癇、心風。

碧霞散, 出處:《扁鵲心書·神方》。 組成:豬牙皂角(炙,去皮弦)5錢,銅青(另研)5錢,大黃(生用)5錢,金線重樓(即金錢釣蝦蟆)5錢。 主治:痰涎壅盛,卒僕或發驚搐,一切急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