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綠的傳統功效
1.
單方藥物「銅綠」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功效多與肝膽、血氣、以及眼疾相關,性質則因典籍而異,存在一定的爭議性。
《本草綱目》認為銅綠是銅的液氣凝結而成,性酸微毒,能影響肝膽,因此具有吐利風痰、明目殺疳等功效,皆針對肝膽相關疾病。此處強調其功效與肝膽的聯繫。
《神農本草經疏》則提出不同觀點,認為銅綠性味酸苦澀,氣微寒。其止血、合金瘡的功效,源於酸味入肝而斂,苦寒則能清除風熱引起的目疾,例如膚翳、息肉等。但同時也指出,若目痛膚翳並非因風熱,而是肝虛血少所致,則不宜使用。此處則更側重其寒涼收斂的特性,並強調用藥需辨證。
其他典籍如《本草書名》、《本草拾遺》、《嘉佑本草》、《本草綱目》、《玉楸藥解》、《醫鏡》、《本經逢原》等,則分別記載了銅綠治療風爛淚出、婦人血氣心痛、惡瘡疳瘡、痔瘻、生髮、點痣、腳指縫流水癢痛、喉痹牙疳、狐臭及爛弦風眼等病症。這些記載展現了銅綠在古代醫學中應用範圍之廣泛,但同時也暗示其使用的複雜性,需根據具體病症和體質進行判斷。
總體而言,古代醫籍對銅綠功效的記載雖不盡相同,但普遍認為其具有一定的殺菌、消炎、止血、明目等功效,然而其毒性也需謹慎考量。 現代醫學對其成分及藥理作用的研究較少,故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使用,切勿自行嘗試。
2. 斂瘡
銅綠,在古代醫籍中,其斂瘡功效多見記載,並非單純的殺菌止血,而是與其藥性密切相關。
《本草綱目》提及銅綠「酸而有小毒」,其酸味入肝,而肝主藏血,故能達到止血、斂瘡的效果。多部醫籍也記載其功效,例如《本草拾遺》明確指出銅綠「合金瘡,止血」,《藥對》則記載其可治「風爛淚出」,說明銅綠對於因風熱或外傷導致的瘡瘍、皮膚潰爛具有療效。 《神農本草經疏》更進一步闡述其斂瘡機理:「酸入肝而主斂」,並指出銅綠的「苦寒能除風熱」,因此對於因風熱引起的瘡瘍,銅綠具有清熱解毒、斂瘡止痛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也提示,銅綠適用於因風熱引起的目痛膚翳,而非肝虛血少所致,說明其應用需辨證論治。 諸多古籍如《本草綱目》、《本草拾遺》等,也記載銅綠能治療惡瘡、疳瘡等,顯示其在治療各種瘡瘍方面的廣泛應用,其斂瘡功效可能與其殺菌、止血、清熱解毒等多重作用相關。 雖然古籍記載銅綠的應用,但其具體機理仍需現代藥理學進一步研究闡明。 總而言之,古代醫家根據經驗總結出銅綠的斂瘡功效,並結合其藥性進行分析,為後世醫家提供了重要的參考。
3. 解毒
銅綠,其解毒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主要體現在針對外感和內在病邪的解毒作用上。
《本草綱目》認為銅綠為銅的液氣凝結而成,雖有小毒,但其酸性具有疏通肝膽經絡的作用,故能治療因肝膽經絡受阻引起的風痰、目疾和疳疾等。這些疾病,在古代醫學觀點中,常與體內毒素累積有關。 其「吐利風痰」即體現了它能將體內病邪排出體外的解毒功能。
《神農本草經疏》則對銅綠的解毒作用作了更細緻的分析。它指出銅綠味酸苦,性微寒,酸能入肝斂陰,苦寒能清熱解毒。因此,對於因風熱侵犯肝經而導致的目疾,如眼生膚翳、赤爛流淚等,銅綠能有效清除風熱,達到解毒明目的效果。此外,書中也提及銅綠能治療婦人血氣心痛,這暗示其具有疏通血脈、排除瘀滯的解毒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也指出,若目疾非因風熱,而是肝虛血少所致,則不宜使用銅綠。
其他醫籍,如《本草書名》、《本草拾遺》、《嘉佑本草》、《本草綱目》、《玉楸藥解》、《醫鏡》、《本經逢原》等,也記載了銅綠治療惡瘡、疳瘡、金瘡、痔瘻、狐臭、眼疾等症,這些疾病都與毒邪或瘀滯有關,進一步印證了銅綠具有多方面的解毒功效。 需注意的是,古籍記載的療效並非現代醫學的臨牀證實,使用前應諮詢專業人士。
4. 止血
銅綠,其止血功效在古代醫籍中多有記載,但需注意其毒性與應用範圍。 多數典籍著重其於肝膽之作用,並由此推導其止血機理。
《神農本草經疏》認為銅綠味酸苦澀,性微寒。 「酸入肝而主斂」,這正是其止血功效的關鍵所在。酸味具有收斂作用,能使血液凝固,達到止血效果。書中更進一步指出,銅綠能治療婦人血氣心痛,說明其可能具有疏通經絡、活血化瘀的作用,但這並非其主要功效。 值得注意的是,該書也強調,銅綠適用於風熱引起的目疾,而非肝虛血少的目疾,暗示其止血作用可能與特定病因相關。
《本草拾遺》明確指出銅綠「合金瘡,止血」, 與《神農本草經疏》的觀點相呼應,印證了其止血的臨牀應用。其他典籍如《嘉佑本草》記載其能治婦人血氣心痛,《本草綱目》則提及其治療惡瘡、疳瘡等,雖未直接提及止血,但也間接反映了其收斂止血的特性,因為很多瘡瘍的治療也需要止血為前提。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對銅綠止血功效的記載,多從其酸味收斂、以及針對特定病症(如風熱引起的出血)的角度進行闡述。 其止血作用與其寒涼收斂的藥性密切相關,但需謹慎使用,並需結合病症辨證施治。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醫學對銅綠的毒性及臨牀應用有更深入的研究,單純依靠古代文獻的記載進行使用,風險較高。
5. 退翳
銅綠,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具有退翳功效,其作用機理與肝膽功能密切相關。多部典籍對其功效和使用方式有所論述,但需注意其應用範圍和禁忌。
《本草綱目》指出銅綠「酸而有小毒,能人肝膽,故吐利風痰,明目殺疳,皆肝膽之病也」。此處說明銅綠的藥性偏酸,略帶毒性,能作用於肝膽,藉此達到治療風痰、明目、殺疳蟲等功效,這些疾病都與肝膽功能失調有關。
《神農本草經疏》則對銅綠的藥性做了更細緻的分析,認為其味酸苦澀,氣微寒。「酸入肝而主斂,故能止血、合金瘡」,說明其酸性有助於收斂止血,修復創傷。「風熱人肝經則目生膚翳息肉,或赤爛淚出,苦寒能除風熱,則所苦去而目自明矣。」此處直接點明銅綠治療目生膚翳的機理,即透過其苦寒之性清除肝經風熱,從而達到退翳明目的效果。但該書也提醒,若目痛膚翳非因風熱外侵,而是肝虛血少所致,則不宜使用銅綠。
其他典籍如《本草書名》、《本草拾遺》、《嘉佑本草》等,也記載了銅綠治療眼疾、婦人血氣病、以及其他瘡瘍等方面的功效,進一步佐證了其藥用價值。值得注意的是,《本經逢原》中記載銅綠可治療喉痹、牙疳等,以及其他外用方法,顯示其應用範圍較廣泛。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銅綠退翳功效的記載,主要歸因於其酸苦寒的藥性及對肝膽經絡的作用。但由於其帶有毒性,且適用症狀有一定侷限性,因此需謹慎使用,並參考專業醫生的意見。
6. 止癢
銅綠,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其具有止癢功效,多見於因濕熱或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其止癢作用機理,從歷代本草著作中可窺見一二。
《本草綱目》記載銅綠「酸而有小毒,能人肝膽」,認為其治療眼疾、疳瘡等,皆因肝膽相關。 肝膽在中醫理論中與皮膚的疏泄、潤澤息息相關,肝氣鬱滯或肝火旺盛都可能導致皮膚瘙癢。銅綠的酸味,可能通過疏肝解鬱,或因其微寒性,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從而緩解因濕熱或風熱引起的皮膚瘙癢。 《藥對》和《本草拾遺》也記錄其能治「風爛淚出」、「去膚赤」,進一步佐證其在治療濕熱型皮膚病方面的功效。
《神農本草經疏》則從不同角度闡述銅綠的功效。其認為銅綠「酸入肝而主斂」,可止血、合金瘡。此處的「斂」字,或許也暗含著收斂皮膚炎症,減輕瘙癢的作用。 此外,書中提到銅綠可治婦人血氣心痛,從另一方面說明其具有疏肝理氣的功效,而肝氣通暢,則有助於皮膚的健康,從而減輕瘙癢。
《醫鏡》中記載銅綠可治療「腳指縫中流水癢痛」,更直接地說明瞭其在臨牀上的止癢應用。 其他典籍如《本草綱目》、《本草綱目》等,也提到銅綠能治療惡瘡、疳瘡等皮膚病,間接印證其止癢功效。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記載多為經驗總結,其作用機制與現代醫學理念可能有所差異。
7. 驅蟲殺蟲
古代醫籍對銅綠(即銅鏽)的藥性記載多有出入,但其殺蟲功效卻屢見不鮮。《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銅綠能「殺蟲」,並列舉其治療「惡瘡、疳瘡」等症狀,這些疾病多與蟲積或感染相關。 「疳瘡」在古代醫學中常指因寄生蟲感染或營養不良引起的皮膚病,銅綠能治療此症,側面印證其具備殺蟲能力。
《神農本草經疏》雖然對銅綠的藥性描述與其他典籍略有不同,認為其氣味「微寒」,並強調其「酸入肝而主斂」的特性,能止血、斂瘡。然而,文中也提及銅綠能「除風熱」,而風熱往往是導致蟲積或其他疾病的誘因,因此間接地支持了銅綠的殺蟲作用,能從根源上改善病況。
其他典籍,如《本草書名》、《本草拾遺》、《嘉佑本草》等,雖未直接提及殺蟲,但記載其治療眼疾、婦人血氣病等,這些疾病也可能與體內蟲積有關,說明銅綠的應用範圍廣泛,其藥效可能涉及多個方面。例如《本草拾遺》記載銅綠「明目,去膚赤」,而某些寄生蟲感染會導致眼部炎症或皮膚問題,因此銅綠的療效也可能與殺蟲作用相關。
綜上所述,雖然古代醫籍對銅綠的藥性描述略有差異,但多數典籍都直接或間接地肯定了其殺蟲的功效,尤其在治療因蟲積引起的皮膚病或其他疾病方面有所應用。 需要強調的是,古代醫學與現代醫學存在差異,以上分析僅供參考,不可自行使用銅綠進行治療。
8. 清熱解毒
銅綠,在古代醫籍中,其清熱解毒功效多見於外治,而非內服。 諸多古籍記載皆佐證其作用機理與特定病症的關聯。
《本草綱目》指出銅綠為銅的液氣凝結,性酸略帶小毒,能作用於肝膽。其「吐利風痰,明目殺疳」等功效,皆與肝膽相關疾病有關。 這暗示銅綠可能通過疏肝理氣,清熱解毒來達到治療效果,尤其在針對因肝膽熱毒引起的炎症反應上。
《神農本草經疏》則更進一步闡述,認為銅綠味酸苦澀,氣微寒。其酸性入肝,具有收斂止血、癒合傷口的作用;而苦寒則能清泄肝經的風熱,從而明目。 這解釋了銅綠治療目生膚翳、赤爛淚出的機理,是通過清熱解毒,消除炎症來緩解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神農本草經疏》也指出,銅綠並不適用於因肝虛血少引起的目痛膚翳。
其他典籍,如《本草書名》、《本草拾遺》、《嘉佑本草》、《本草綱目》、《玉楸藥解》、《醫鏡》及《本經逢原》,則從不同角度補充了銅綠的應用範圍,例如治療惡瘡、疳瘡、婦人血氣心痛、痔瘻、狐臭、爛弦風眼等。這些記載都顯示銅綠的清熱解毒作用,主要體現在針對外感風熱或局部感染引起的炎症、腫痛等症狀。 其應用方式多為外敷或局部塗抹,而非內服。 因此,銅綠的清熱解毒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其外治功效上。
9. 湧吐
銅綠,在古代醫籍中記載具有湧吐功效,其機理與其成分及藥性密切相關。多數典籍認為銅綠的湧吐作用主要針對風痰。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銅綠「能吐利風痰」,並認為其功效與其酸性及小毒有關,這些特性能影響肝膽,而肝膽與風痰的產生和代謝相關。 《神農本草經疏》則對此有所補充,認為銅綠雖《本經》記載氣平無毒,但實際應用中多見於吐風痰藥方,其味應屬酸苦澀,氣微寒。 「酸入肝而主斂」,卻又能因其苦寒之性,清瀉肝經的風熱,從而達到明目的效果。 因此,《神農本草經疏》也提示銅綠的應用需謹慎,針對因肝虛血少導致的目痛膚翳則不宜使用。
其他典籍如《藥對》、《本草拾遺》等也記載銅綠能治風爛淚出、明目去膚赤等症狀,這些症狀的產生也與肝經風熱有關,進一步佐證了銅綠湧吐風痰的功效。雖然《本草綱目》也提及銅綠能治惡瘡、疳瘡、殺蟲等,但這些功效並非其主要湧吐作用的展現。
綜上所述,古代醫籍中關於銅綠湧吐功效的記載,主要體現在其治療風痰相關疾病上,其酸苦寒的藥性,以及對肝膽的影響是其發揮湧吐作用的關鍵。 然而,需注意的是,不同典籍對銅綠藥性的描述略有差異,其應用也需根據病症和體質謹慎考慮。
銅綠的古代典籍
銅綠的現代功效
1. 免疫調節
銅綠,乃中藥之珍品,具免疫調節之功效。研究表明,銅綠能增強小鼠腹腔巨噬細胞之吞噬功能,提高小鼠之免疫力。此乃因銅綠中之有效成分,可促進巨噬細胞之活性,增強其吞噬病菌之能力,從而增強小鼠之免疫反應。銅綠之免疫調節功能,為其重要之藥理作用之一,在臨牀應用中具有廣泛之前景。
2. 抗菌
銅綠,乃中藥一味,性涼、味苦澀,具廣譜抗菌之效。古籍有云:「銅綠,消炎殺菌,清熱解毒。」現代研究亦證實,銅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痢疾桿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等皆有抑制作用,其抗菌機理在於抑制細菌生長繁殖,破壞細菌細胞壁,進而殺滅細菌。
銅綠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外用 :研未撒或調敷。內服:入丸、散,3-5分。
銅綠的炮製
自然生成的銅綠,以磁盤或鐵刀刮下,即得。 加工品製法:將銅綠粉或糠青與熟石膏粉,加水適量拌勻,壓成扁塊,用高粱酒噴之,則錶面顯出綠色,切成小塊,乾燥即得。 古時,銅綠為銅之銹,可以用醋噴在銅上加速其生成綠色的銹,刮取即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中藥銅綠注意事項重點
- 體弱血虛者忌服:銅綠性質溫熱,體弱血虛者服後易傷陰動血,加重虛弱症狀。
- 不可多服:銅綠毒性較強,過量服用可引起劇烈嘔吐、腹痛、血痢、痙攣等中毒症狀,嚴重者可致虛脫。
- 風熱外侵導致的眼痛及皮膚翳膜不宜使用:銅綠具有散風熱的作用,但若眼痛及皮膚翳膜是由於風熱外侵所致,使用銅綠反而會加重症狀。
- 多服、常服易傷津耗血:銅綠性質溫燥,多服或長期服用可導致津液枯耗、血氣受損。
銅綠相關的方劑
銅綠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銅綠含有的化學成分
鹼式碳酸銅(Basic copper carbonate), 鹼式醋酸銅(Basic copper acetat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