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金不換方劑中包含人中白,乃因其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與方劑主治之病症相契合。
人中白性味甘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金不換方劑多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而人中白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故為方劑中不可或缺之藥材。
此外,人中白亦可配合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當歸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使療效更佳。
中藥方劑「金不換」中包含「白礬」,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方面功效:
- 燥濕止癢: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金不換常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癬症等皮膚病,白礬可有效抑制皮膚濕氣,止癢消腫。
- 收斂止血: 白礬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促進傷口癒合,防止出血。金不換中常添加白礬來治療外傷出血、潰瘍等,有助於止血消炎。
因此,金不換方劑中加入白礬,可有效發揮其燥濕止癢、收斂止血的功效,達到治療皮膚病及外傷出血的療效。
金不換方劑中含有五倍子,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收斂,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收斂止血,治療各種出血症狀。金不換方劑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外傷出血等,五倍子的收斂止血作用可有效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 五倍子還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以減輕外傷引起的腫痛,加速傷口修復。金不換方劑中,五倍子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可達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金不換方劑中包含細辛,主要原因有二:
- 溫經散寒,通竅止痛: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竅止痛之效。金不換方劑常用於治療寒邪阻絡、經絡不通所致的各種疼痛,如風寒感冒、頭痛、牙痛、腹痛等。細辛的溫散之性,可有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輔助其他藥材發揮功效: 細辛能引藥入經,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金不換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川芎、白芷等,具有疏散風寒、活血化瘀的作用,細辛的溫通之性,可助其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金不換方劑中包含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解毒: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清熱解毒之效。金不換方劑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之症,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癰腫疔毒等,而胡黃連可有效清解熱毒,消炎止痛,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 瀉火涼血: 胡黃連入心、肝、胃經,能瀉心火、清肝火、降胃火,對於熱毒所致的發熱、煩躁、口渴、便祕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作用。金不換方劑中常配合其他清熱涼血藥物,如生地、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
金不換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清熱解毒和消腫。其組成中包含雄黃,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雄黃是一種具有較強毒性的礦物藥,主要成分是硫化砷,能夠有效殺菌消炎。因此,在中醫理論中,雄黃被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病症,能夠協助金不換在解毒方面的作用。
其次,雄黃在中醫中被認為能夠清熱燥濕,消腫止痛,以幫助緩解由於濕毒所引起的各種病症,這與金不換的主要功效相符。
最後,金不換方劑中的雄黃,儘管具有毒性,但經過合理配伍和劑量控制,可以發揮其藥用效果而不至於對人體造成傷害。中醫講究的是辨證施治,因此在適當的情況下,雄黃的加入能使方劑的療效更為強化。
金不換方劑中確實包含「銅綠」,但這並非直接加入銅綠,而是以「青黛」為藥材。青黛為蓼藍等植物經發酵製成的藍色染料,其主要成分為靛藍,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功效。
古代醫書中,青黛也常被稱為「銅綠」,因其顏色與銅綠相似,且均有解毒功效。但實際上青黛和銅綠成分不同,青黛主要成分為靛藍,而銅綠則為鹼式碳酸銅。因此,金不換方劑中使用「青黛」而非「銅綠」,是出於藥材來源和藥理作用上的考量。
主治功效
金不換方劑主治功效分析
綜述
金不換,此方劑名在多本古籍中均有記載,但組成和主治卻不盡相同。可分為以下幾類:
- 內服: 主要用於治療積聚、蠱脹、水腫、瘧疾、咳嗽等症狀,又名「千金不換內消丸」、「金不換木香丸」、「金不換正氣散」、「金不換散」。
- 外用: 主要用於治療走馬疳、癰疽、痔漏等症狀,又名「金不換」。
內服方劑分析
治療積聚、蠱脹、水腫
多本古籍提到金不換內消丸或木香丸,用於治療積聚、氣蠱、胸膈膨脹、肚腹飽滿、水腫等症狀。其組成主要包含:
- 理氣藥: 木香、青皮、陳皮、枳殼、厚朴、砂仁、烏藥、沉香等,可行氣導滯、消脹除滿。
- 攻下逐水藥: 大戟、芫花、甘遂、黑醜、大黃、巴豆等,可峻下逐水、通便消腫。
- 利水滲濕藥: 澤瀉、木通、桑白皮、大腹皮、茯苓、豬苓等,可利水消腫、導水下行。
- 溫裡藥: 胡椒、川椒、乾薑、炮薑等,可溫中散寒、助陽化氣。
- 其他: 檳榔、益智仁、射干、葶藶子、連翹等,分別具有殺蟲、溫腎、清熱等功效。
治療原理: 綜合來看,此類方劑主要通過行氣、攻下、利水、溫陽等方法,達到消積、逐水、除脹的目的。適用於氣滯、水停、痰阻、食積等引起的各種腫脹、積聚之證。
治療瘧疾
《王孟英醫案》中記載,金不換正氣散可治療「足太陰濕瘧」,其組成為:薑汁製茅蒼朮、薑汁製根樸、廣藿梗、陳皮、薑製半夏。
治療原理: 此方以燥濕化痰、和胃降逆為主。茅蒼朮、厚朴燥濕健脾;藿香、陳皮理氣和中;半夏燥濕化痰、降逆止嘔。適用於濕邪困脾、脾胃不和之濕瘧。
治療咳嗽
《校註婦人良方》中提到金不換正氣散,治肺胃虛弱,咳嗽不已,喘滿涎盛。其組成為:罌粟殼、杏仁、甘草、枳殼。
治療原理: 此方以斂肺止咳、降氣化痰為主。罌粟殼斂肺止咳;杏仁降氣止咳;甘草、枳殼化痰止咳。適用於肺氣虛弱、痰濕內阻之咳嗽。
外用方劑分析
治療走馬疳
《痘科辨要》中記載金不換可用於治療走馬疳,其組成為:人中白、枯礬、五倍子、鹽梅、白褐、細辛、胡黃連、雄黃、銅綠。
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解毒、燥濕收斂、殺蟲止癢為主。人中白、胡黃連、雄黃清熱解毒;枯礬、五倍子燥濕收斂;白褐、細辛、銅綠殺蟲止癢。適用於胃火熾盛、熱毒上攻之走馬疳。
治療癰疽、痔漏
《赤水玄珠》、《濟世全書》中提到萬金膏或金不換,可用於治療癰疽、痔漏等症狀。
治療原理: 萬金膏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等功效,主要通過外敷、熏洗等方式,達到消炎、排膿、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
總結
金不換方劑在不同古籍中呈現出不同的組成和功效,但其治療原理都遵循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通過清熱解毒、行氣活血、攻下逐水、燥濕化痰、斂肺止咳、生肌斂瘡等方法,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不同類型的金不換方劑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體現了中醫的靈活性和針對性。
傳統服藥法
人中白(煅如法)3錢,枯礬3錢,五倍子、鹽梅7個(煅存性),白褐(燒灰)1錢,細辛1錢,胡黃連1錢,雄黃5錢,銅綠5錢。
上為末。
吹之,或和胭脂水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金不換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金不換, 出處:《綱目拾遺》卷七引周慎庵方。 組成:藤黃1兩(研細末),麻油4兩,白蠟5錢,黃蠟1兩。 主治:跌打刀傷。
金不換,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組成:枳殼3錢6分,白醜1兩,黑醜1兩,甘遂3錢,麝香1錢,甘草5分。 主治:百種無名腫毒,未成即消,已成即潰。
金不換, 出處:《喉痧症治概要》。 組成:西瓜霜5錢,西月石5錢,飛朱砂6分,僵蠶5分,冰片5分,人中白3錢,青黛3錢,西黃3錢,珠粉3錢。 主治:生長肌肉。主治:疫喉。
金不換, 出處:《痘科辨要》卷十。 組成:人中白(煅如法)3錢,枯礬3錢,五倍子、鹽梅7個(煅存性),白褐(燒灰)1錢,細辛1錢,胡黃連1錢,雄黃5錢,銅綠5錢。 主治:走馬疳。
金不換, 出處:《觀聚方要補》卷七引《喉科指掌》。 組成:人中白5錢(煅存性),細柏末3錢,青黛6錢,玄明粉3錢,硼砂3錢,西瓜消8錢,冰片3分。 主治:火症,痘疳,牙疳,喉間潰爛者。
金不換, 出處:《傷科匯纂》卷八引《戚總制秘書》。 組成:羌活1兩,獨活1兩,川烏1兩,草烏1兩,三棱1兩,莪朮1兩,麻黃1兩,大黃1兩,歸尾1兩,赤芍1兩,紅花1兩,薑黃1兩,乾薑1兩,川椒1兩,牙皂1兩,半夏1兩,防風1兩,桐皮1兩,川芎1兩,牛膝1兩,羊踯躅1兩,赤小豆1兩,威靈仙1兩,劉寄奴1兩,骨碎補1兩,續斷1兩,山甲1兩,地龍1兩。 主治:內傷諸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