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馬鳴散中包含人中白,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強清熱解毒功效: 人中白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痛的功效,與馬鳴散其他藥材如黃連、黃柏等,共同增強清熱解毒功效,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 緩解疼痛: 人中白亦可清熱止痛,與馬鳴散中其他清熱解毒藥材相輔相成,可有效緩解熱毒所致的疼痛,例如咽喉腫痛、牙痛、頭疼等。
總之,人中白在馬鳴散中,起到增強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馬鳴散中包含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祛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甘鹹,入肝經,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馬鳴散主治小兒驚風、抽搐、發熱、煩躁等症狀,白僵蠶可以有效地平息肝風,止痙止搐,緩解兒童驚厥發作。
- 清熱解毒: 白僵蠶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功效,可以輔助馬鳴散中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消散熱邪,改善兒童發熱症狀。
總而言之,白僵蠶在馬鳴散中起到祛風止痙、清熱解毒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可以有效治療小兒驚風、抽搐、發熱等症狀。
馬鳴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瀉的功效。
五倍子為五倍子樹的蟲癭,性寒,味苦澀,歸肺、大腸經。其富含鞣質,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抑制腸道蠕動,減少腸液分泌,達到止瀉的效果。
此外,五倍子還有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功效,可輔助治療因濕熱、脾虛等原因引起的腹瀉。因此,在馬鳴散中加入五倍子,可有效改善腹瀉症狀,同時兼顧清熱解毒,達到治療目的。
馬鳴散中含有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皮膚濕疹、瘙癢等症狀。馬鳴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涼血止癢的中藥材配合使用,以增強止癢效果。
- 收斂生肌:白礬還具有收斂生肌的功效,能促進潰瘍、傷口癒合。馬鳴散常用於治療濕疹、皮膚糜爛等症狀,白礬的收斂生肌作用能幫助傷口癒合,促進皮膚再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馬鳴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為「走馬牙疳」,此症屬於急重口腔潰瘍,多見於小兒,特徵為牙齦腐爛迅速、口臭難聞,甚至牙齒脫落。古稱其勢如「馬奔」,形容病情急速惡化。其病因多與熱毒熾盛、陰液耗傷或疳積上攻有關,屬中醫「疳證」範疇。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 人中白(煅):味鹹性寒,功能清熱降火、涼血解毒。煅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針對牙疳腐爛出血,既能清解熱毒,又可斂瘡生肌。
- 蠶退紙(或僵蠶):蠶退紙為蠶蛾羽化後的蛻皮,僵蠶則為感染白僵菌的蠶體。二者均具祛風解痙、化痰散結之功,尤善治口腔風熱腫毒,僵蠶更兼抗腐蝕、消腫痛之效。
- 五倍子(生半煅半):生用偏於解毒斂瘡,煅後增強止血燥濕之力。其富含鞣質,能快速收斤潰瘍,抑制滲液,緩解腐爛擴散。
- 白礬(生半枯半):生礬解毒殺蟲,枯礬(煅)燥濕止癢。二者合用可強力收斂瘡面,固化腐肉,兼有抑菌之效,阻斷疳毒蔓延。
- 硼砂(生半煅半):生用清熱消腫,煅後增強防腐。傳統用於喉痹口瘡,能軟化腐敗組織,輔助清除壞死穢物。
組方邏輯與整體功效:
本方以「解毒斂瘡」為核心,層次分明:
- 清熱攻毒:人中白、硼砂直折火毒,阻遏腐蝕。
- 收斂止血:五倍子、白礬雙向調控(生煅並用),既祛邪又護瘡。
- 祛腐生新:蠶退紙或僵蠶散結通絡,助藥力滲透,促進黏膜修復。
外用「青布拭淨後吹藥」之法,強調局部清創與精準給藥,直達病所。全方寒溫並調,攻斂兼施,符合中醫「去腐生肌」的治療原則,針對走馬牙疳熱毒熾盛合併組織潰敗的病機,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人中白1錢(煅),蠶退紙5分(如無,僵蠶代之),五倍子5分(生半煅半),白礬5分(生半枯半),硼砂5分(生半煅半)。
上為散。
先以青布蘸水拭淨,用鵝翎管吹口中患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馬鳴散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但是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馬鳴散,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人中白1錢(煅),蠶退紙5分(如無,僵蠶代之),五倍子5分(生半煅半),白礬5分(生半枯半),硼砂5分(生半煅半)。 主治:口舌生瘡,痘後疳爛。牙疳,頰穿齒崩。
馬鳴散, 出處:《痘疹心法》卷二十三。 組成:人中白(即溺缸底白垢也,以物括取,用新瓦盛之,火煅過,如白鹽乃佳)半兩,馬鳴退(即蠶退紙也,火燒過)2錢半,五倍子(生)1錢,白礬2錢(捶碎,另取五倍子1錢,同礬煅枯)。 主治:走馬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