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蛤蠶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祛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祛風解痙、止搐定驚之效。其能平息肝風內動,有效改善痙攣、抽搐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鎮靜安神、止痙止搐的作用。
- 疏散風熱: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疏散風熱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其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的藥物相配伍,有助於清除體內風熱,緩解相關病症。
蛤蠶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癢: 五倍子性寒收斂,具有良好的止癢效果。蛤蠶散主要用於治療皮膚濕疹、瘙癢等症,五倍子可以收斂皮膚、抑制炎症反應,緩解瘙癢。
- 清熱解毒: 五倍子亦有清熱解毒之效。配合其他藥物,如蛤殼、蠶砂等,可以更有效地清熱祛濕、解毒止癢,治療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皮膚病。
總而言之,五倍子在蛤蠶散中扮演著收斂止癢、清熱解毒的關鍵角色,有助於提高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蛤蠶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口內腐爛」,即小兒口腔黏膜潰瘍、糜爛等症。其病機多與濕熱蘊結、虛火上炎或脾胃積熱有關,臨床表現為口舌生瘡、潰瘍疼痛、流涎拒食等。蛤蠶散以局部外用吹藥方式,直接作用於患處,具收斂潰瘍、清熱斂瘡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蠶繭殼(未出蛾者)
- 性味歸經:甘、溫,入脾、肺經。
- 傳統功效:未出蛾的蠶繭殼保留完整的蠶絲膠質,古代認為其能「止血斂瘡」,具有修復黏膜、生肌收口之效。其煅炭後(炙焦)增強收澀作用,可吸附腐穢、促進潰瘍癒合。
- 現代推論:蠶絲蛋白含多種氨基酸,可能具輕微抗菌及保護創面作用;炭化後的多孔結構可吸附滲出液,減輕炎症。
2. 五倍子
- 性味歸經:酸、澀、寒,入肺、大腸、腎經。
- 傳統功效:為經典收澀藥,外用能「燥濕斂瘡、清熱解毒」,其鞣質成分可直接凝固蛋白質,形成保護層,減少潰瘍面刺激。
- 現代推論:五倍子含70%以上鞣酸,具強效收斂、抗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局部麻醉效果,能緩解疼痛並抑制潰瘍擴展。
配伍邏輯
- 協同增效:二藥均經「炙焦為末」,炭化後收澀力增強,針對口瘡糜爛的「濕熱腐肉」病理特點,形成「清熱不助濕、斂瘡不留邪」的配伍。
- 作用層次:
- 五倍子先清熱收濕,抑制滲出與感染;
- 蠶繭殼修復黏膜,促進新肌生長。
- 給藥設計:「吹口角」為傳統散劑吹敷法,使藥粉均勻附著潰瘍面,直接發揮療效,符合小兒口服藥物困難的臨床需求。
【綜論】
蛤蠶散為簡效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針對小兒口瘡「本虛標實」(脾胃伏熱+局部潰爛)的病機,通過外用以「斂瘡生肌」為核心,兼具清熱收濕之效。其組方邏輯嚴謹,符合古代醫家對「腐爛」證以「收澀解毒」為主的治療原則,亦與現代藥理對鞣質、蛋白質修復作用的認識相呼應。
傳統服藥法
蠶繭殼(須未出蛾者)、五倍子各等分。
炙焦為末。吹口角。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蛤蠶散, 出處:《瘍科遺編》卷下。 組成:蠶繭殼(須未出蛾者)、五倍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口內腐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