搽痔散

搽痔散

CHA ZHI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仙拈集》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搽痔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其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

五倍子為蓼科植物鹽膚木的蟲癭,富含鞣質,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可有效止血、消炎,並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痔瘡引起的出血、疼痛、腫脹等症狀,五倍子可起到緩解作用。此外,五倍子還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有助於預防感染。

因此,搽痔散中加入五倍子,可發揮其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痔瘡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搽痔散】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痔漏腫痛難忍」,針對痔瘡發作時局部紅腫熱痛、瘡面滲液或出血之症。古人認為痔漏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所致,而此方以外用「搽藥」形式,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消腫止痛、收斂止血、祛腐生肌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五倍子

    • 性味酸澀寒,具強力收斂作用。《本草綱目》載其「斂肺降火,化痰飲,止咳嗽、消渴、盜汗……治脫肛、痔瘡」。
    • 方中以大五倍子為「容器」,煨製後增強其固澀之性,能收斂痔瘡滲液、減少出血,並緩解局部充血腫脹。
  2. 臣藥:荔枝草

    • 又名雪見草,性涼味苦辛,清熱解毒、涼血散瘀。《生草藥性備要》指其「治跌打傷,利小便,治瘡癤」。
    • 陰乾後研末,取其清解濕熱、消散瘀滯之功,輔助五倍子緩解痔瘡熱毒蘊結之痛。
  3. 佐使藥:輕粉、冰片

    • 輕粉(氯化亞汞):辛寒有毒,外用能殺蟲攻毒、祛腐生肌,針對痔瘡糜爛或感染。
    • 冰片:辛涼走竄,透皮力強,可清熱止痛、消腫防腐,助藥力滲透。

三、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煨製五倍子:通過濕紙包裹煨烤,軟化五倍子結構,同時使荔枝草藥性滲入,兩者結合後形成「收斂+清熱」的協同效應。
  • 輕粉與冰片:一者祛腐,一者止痛,針對痔瘡後期潰爛或急性發作期,強化局部消炎效果。
  • 外治直達病所:痔瘡病位在下,外用散劑直接作用於黏膜或皮膚,避免口服藥的脾胃負擔,符合「就近祛邪」原則。

四、潛在治療原理推測

  1. 物理性收斂:五倍子富含鞣酸,能使蛋白質凝固形成保護膜,減少滲液與出血。
  2. 抗炎鎮痛:荔枝草含黃酮類成分,輕粉抑菌,冰片抑制局部神經敏感,三者共奏消炎止痛之效。
  3. 促進修復:輕粉的微量腐蝕性可刺激瘡面新生,而五倍子收斂後為創面提供修復環境。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法「急則治標」的思路,以收斂清熱為主,佐以解毒止痛,適合痔瘡急性發作期使用。

傳統服藥法


大五倍子1個(敲一小孔),荔枝草(陰乾)。
上將荔枝草為末,填滿五倍子,用濕紙包煨五倍子片時,取出待冷,去紙研細。
每用1錢,加輕粉3錢,冰片5釐,和研令勻。先以溫水洗淨,後將藥搽痔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搽痔散,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大五倍子1個(敲一小孔),荔枝草(陰乾)。 主治:痔漏,腫痛難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