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勝散

獨勝散

DU SHE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獨勝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有二:

  1. 收斂止癢: 五倍子性寒、味苦澀,具有收斂止癢、生肌斂瘡的功效。獨勝散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等皮膚病,五倍子可有效收斂皮膚炎症,減輕瘙癢,促進皮膚修復。
  2. 清熱解毒: 五倍子還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獨勝散中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如黃柏、苦參等,以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清除濕熱毒邪,治療皮膚病。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獨勝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自汗盜汗」,即不因勞作、熱邪而自然出汗(自汗),或入睡後出汗、醒則汗止(盜汗)。古代醫家認為此證多與陰陽失調、腠理不固或氣虛不攝有關。蘿蔔(萊菔)性味辛甘涼,傳統用於降氣化痰、消食化積,然其曬乾後質輕性斂,配合豬肉澄清液,或取其潤燥固表之效,以調和營衛、收斂汗液。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探討:

  1. 蘿蔔(出子者)

    • 選「出子者」(結籽後的老蘿蔔),其性偏收斂,曬乾後更增固澀之性。
    • 蘿蔔生用辛散,曬乾後辛味減而甘涼存,可能通過利肺氣(肺主皮毛)調節腠理開闔。
    • 傳統亦有用萊菔子「炒香散氣」治痰喘,此處取老蘿蔔「斂氣」之相反用法,推測其機理為「通而後固」。
  2. 豬肉澄清調服

    • 豬肉性平味甘,滋陰潤燥,《名醫別錄》載其「補腎液、充胃汁」。其澄清湯可引藥入陰分,兼顧汗亡津液之損。
    • 「食後、夜臥服」強調夜間滋陰收斂,符合盜汗多發於陰時的治療邏輯。
  3. 配伍思路

    • 全方僅蘿蔔一味,稱「獨勝」,或取其氣清質輕,不峻不燥,單刀直入調理氣機。
    • 曬乾為末增強吸附收澀之力,輔以豬湯温和補益,形成「斂汗不滯氣,養陰不礙脾」之配伍。

推測功效機轉:

  • 氣機調和:蘿蔔辛涼透散,可能先宣通肺衛之滯,後藉曬乾之性微收,調節腠理開闔失常。
  • 陰陽相濟:豬肉湯滋陰為佐,防蘿蔔辛散過度,共奏「疏斂並行」之效,契合自汗盜汗「陰陽樞機不利」之病機。

此方簡潔,體現古代「單方治大病」思維,以尋常食物之藥性偏勝,對應輕症汗證,符合「藥食同源」之應用智慧。

傳統服藥法


蘿蔔(出子者)3枚。
洗淨薄切,曬乾為末。
每服2錢,食後、夜臥煎豬肉澄清調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腳氣病糖尿病癲癇乳腺炎慢性肝硬化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白喉麻疹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四肢麻痺癱瘓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急性會厭炎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嘔吐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獨勝散, 出處:《古今醫鑑》卷七。 組成:五倍子。 主治:自汗盜汗。

獨勝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七八。 組成:川芎5錢。 主治:腿上赤腫疼痛,漸次移下。

獨勝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九引《簡易》。 組成:縮砂仁不拘多少(一方用殼)。 主治:口瘡。

獨勝散, 出處:《金鑑》卷六十四。 組成:芥菜花1味(研細)。 主治:止癢消腫。主治:鈕扣風;瘰癧。

獨勝散, 出處:《集驗良方》卷一。 組成:土牛膝1兩許,臭花娘根(粗者)1兩許。 主治:爛喉痧,纏喉風,鎖喉,雙乳蛾。

獨勝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引《家藏經驗方》。 組成:生薑不拘多少。 主治:脾寒氣滯,疼痛不堪,胸膈痞悶,嘔哕惡心,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