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虎散

DU H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獨虎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收斂止癢: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癢、生肌斂瘡的功效。其富含鞣質,能有效抑制皮膚炎症,減輕瘙癢症狀,對於因溼熱引起的皮膚病、瘡瘍等,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2. 抗菌消炎:五倍子還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多種細菌和真菌的生長,配合其他藥物,可以增強治療效果。

因此,獨虎散中加入五倍子,能有效緩解皮膚病引起的瘙癢、疼痛,並促進創面癒合,起到收斂止癢、抗菌消炎的作用。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獨虎散」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與基本藥理

獨虎散主要成分為五倍子。五倍子味酸澀,性寒,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本草綱目》記載其能「斂肺降火,澀腸固脫」,現代藥理研究也證實其具有抗菌、抗炎、止血等作用。在獨虎散中,五倍子的主要作用在於其強大的收斂澀腸之效,能使脫出的肛門組織收縮復位,並止血止痛。

古籍文獻分析

根據古籍文獻記載,獨虎散主要用於治療脫肛不收。在《仁齋直指方論》中,明確指出「獨虎散,治脫肛不收」。這說明該方劑主要針對脫肛後無法自行恢復的情況。

《雜病源流犀燭》中,則將獨虎散的應用範圍更具體化,指出其適用於腸痔,即「腸痔結核肛內,發則寒熱往來,登廁肛即脫下血出」。此處更明確了獨虎散不僅能治療單純脫肛,還能應用於伴隨出血的痔瘡,這也呼應了五倍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理特性。

《楊氏家藏方》則指出五倍子單味藥可治療「一切痔疾」,並且有外用方法,例如「洗後用井水調敷痔上」等。

總結來說,獨虎散主要針對的是脫肛,特別是痔瘡導致的脫肛,且伴有出血症狀者。

治療原理分析

  1. 收斂固脫: 五倍子味酸澀,具有強大的收斂作用,能收縮鬆弛的肛門組織,使其恢復到正常位置,達到「固脫」的目的。此為獨虎散治療脫肛的主要機制。
  2. 澀腸止血: 五倍子能收澀腸道,減少腸道分泌物,進而達到止瀉、止血的效果。這對於痔瘡出血引起的脫肛非常重要,可有效減輕症狀。
  3. 清熱解毒: 五倍子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痔瘡往往伴有局部炎症反應,五倍子的清熱解毒功能有助於緩解局部腫痛。
  4. 局部作用: 獨虎散在使用時,通常是煎湯燻洗或將藥末直接敷於患處,能使藥效直接作用於病竈,更加快速有效地發揮療效。

獨虎散在不同文獻中的應用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文獻對於獨虎散的用法略有差異。《雜病源流犀燭》提到獨虎散需搭配焰硝荊芥一同煎湯燻洗,此處的焰硝可能具有活血散瘀的作用,荊芥則能疏散風熱。而《楊氏家藏方》則更強調五倍子單味外用的效果,可見在實際應用中,可能需要根據病情進行加減,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總而言之,獨虎散以五倍子為主要成分,其強大的收斂固澀之效,使其在治療脫肛和痔瘡出血方面具有獨特優勢。古代醫家根據臨牀經驗,將其廣泛應用於各種脫肛證,並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調整,使其成為治療脫肛的有效方劑。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半兩(末),井水3碗。
入瓷瓶內慢火煎半,續入樸消、荊芥穗各1錢,乘熱熏洗,仍以五倍子末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獨虎散, 出處:《直指》卷十四。 組成:五倍子半兩(末),井水3碗。 主治:脫肛不收。

獨虎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組成:五倍子不拘多少(炒令黃裂)。 主治:痔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