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急散

備急散

BEI J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8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肝經 20%
腎經 20%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備急散中含有五倍子,主要原因在於其收斂止瀉的作用。五倍子為五倍子蟲寄生於鹽膚木等植物的蟲癭,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瀉、止血生肌、解毒消腫的功效。

備急散為治急腹痛、洩瀉的常用方,其組成以溫中健脾、止瀉止痛為主。五倍子收斂腸道,減少水分流失,有助於止瀉,同時能緩解腹痛。因此,五倍子在備急散中起著重要的收斂止瀉作用,與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備急散之傳統功效與主治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小兒諸般骨骾,致咽喉腫痛」,屬急症處理範疇。古代所指「骨骾」包含異物(如魚骨、細小硬物)卡於咽喉或食道,致局部氣血壅滯、腫痛難忍,甚則阻礙呼吸吞嚥。方以「吐下」為法,期使異物隨痰涎或瀉下排出,緩解急症。

組成配伍與治療原理

  1. 大黃(君藥)
    苦寒沉降,瀉下攻積,能「通利關竅」(《神農本草經》),借其瀉下之力推蕩異物下行,兼清咽喉鬱熱。

  2. 巴豆(臣藥)
    辛熱大毒,具「開竅宣滯、破積攻堅」之效(《本草綱目》),古人用其「斬關奪門」之性,刺激消化道猛烈蠕動,配伍大黃可協同導滯,並誘發嘔吐以排出上阻之異物。

  3. 桂心(佐藥)
    辛甘溫通,能「宣導百藥」(《名醫別錄》),在此方中緩和巴豆、大黃之寒熱偏性,兼溫通經脈,助氣血運行,減輕局部腫痛。

邏輯推理與方義

  • 峻藥急攻:大黃、巴豆相配,一寒一熱,峻下與湧吐並行,契合「其在上者因而越之,其在下者引而竭之」(《素問》)之治則,針對骨骾急症,速開通路。
  • 佐制之巧:桂心調和藥性,防大黃過寒凝滯、巴豆過熱傷津,兼顧通陽活血,協助攻效。
  • 劑型設計:散劑性銳力猛,以「錢匕」微量投藥,減毒存效,輔熱湯送服,助藥力速發。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之思維,通過強烈吐下反應解除物理阻塞,後世亦延伸用於痰食壅塞之實證。然須注意,古代兒科用此峻劑,必因小兒體質尚純、病勢急迫,非今人可輕易套用。

傳統服藥法


大黃2兩,桂心4分,巴豆1分(去皮,熬,研)。
上為散。
取1錢匕,以湯7合和服。當吐下即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絞痛子宮崩漏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蛔蟲病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暈眩咽喉痛多痰呼吸氣短言語無力心情煩燥月經期間過長吐血呼吸急促,氣不接續之症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備急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鶴虱1兩。 主治:小兒蛔蟲,心腹(疒丂)刺疼痛。

備急散, 出處:《活幼心書》卷下。 組成:五倍子末1兩,先春茶末半兩。 主治:小兒諸般骨骾,致咽喉腫痛。

備急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二十。 組成:白礬1兩,草茶1兩。 主治:解中藥毒。主治:中藥毒,煩躁,吐血,口內如針刺。

備急散, 出處:《外台》卷三十一引《崔氏方》。 組成:大黃2兩,桂心4分,巴豆1分(去皮,熬,研)。 主治:卒中惡,心痛脹滿,欲吐短氣。

備急散, 出處:《雞峰》卷十六。 組成:百草霜2兩,荊芥穗2錢。 主治:婦人衝任血氣不實,虛弱心忪,頭眩,臍腹(疒丂)疼,血海虛冷,漏下赤白及月水不定。

備急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五。 組成:芫青21枚,斑蝥(并去頭足,米炒)21枚,金星石1錢,銀星石(并研)1錢,柳絮礬2錢,狼毒1錢,青黛半分。 主治:蚰蜒百蟲入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