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礬繭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收斂止血: 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胃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對於繭病所致的出血、滲液等症狀,白礬能起到收斂止血的作用,減少病竈的蔓延。
- 燥濕止癢: 白礬還有燥濕止癢的功效,可有效抑制繭病所引起的瘙癢症狀。其收斂作用也能改善繭病導致的皮膚鬆弛、脫皮等現象,使皮膚恢復正常狀態。
礬繭散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止痙: 白僵蠶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疏風止痙、定驚解毒之功效。其能驅散風邪,鎮靜安神,對於風寒襲肺、痰濁阻絡所致的痙攣抽搐、口眼歪斜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 化痰解毒: 白僵蠶亦具化痰解毒之效。對於因痰濁壅塞、毒邪內蘊所致的咳嗽、哮喘、瘰癧等症狀,白僵蠶能清熱化痰,解毒消腫,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因此,白僵蠶的加入,不僅能有效緩解風邪入侵所致的痙攣抽搐,更能化解痰濁毒邪,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繭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痘後身上及肢節上生疳蝕瘡,膿水不絕」,意指痘瘡(如天花或水痘)癒後,因餘毒未清或氣血虛弱,導致皮膚潰爛成瘡,形成慢性糜爛性傷口,且膿液分泌不斷。此類瘡瘍屬「疳蝕瘡」,多因濕熱蘊結、腐肉敗血所致,需斂瘡生肌、燥濕解毒。
組成與邏輯推理
白礬(明礬):
- 性味酸澀寒,具強效收斂、燥濕、解毒殺蟲之功。
- 外用可凝固蛋白質,減少瘡面滲出,抑制細菌滋生,促進傷口乾燥結痂。
- 古人常用於瘡瘍潰爛、濕疹流膿等症,尤其擅長處理「膿水不絕」之濕性潰瘍。
蠶繭:
- 蠶繭為蠶絲織成的天然纖維結構,性平,傳統認為能「止血斂瘡」。
- 經炭火煅燒後,蠶繭碳化,其質地疏鬆多孔,可吸附瘡面滲液與穢毒,同時形成物理性保護層。
- 與白礬共燒,可能產生協同作用:白礬滲入蠶繭纖維中,碳化後增強吸附與斂瘡效果。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以下機制發揮療效:
- 燥濕收斂:白礬直接減少膿水分泌,收斂瘡面。
- 吸附穢毒:碳化蠶繭吸附瘡口腐敗組織及滲液,保持創面清潔。
- 局部抑菌:白礬的抗菌作用抑制瘡面繼發感染,阻斷濕熱毒邪蔓延。
- 促進癒合:乾燥環境與碳化層輔助新生組織生長,加速瘡口修復。
配伍特點
此方簡潔,凸顯「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中醫思維:針對「濕毒腐潰」病機,以收斂燥濕為主,兼顧祛腐生新。白礬之「澀」與蠶繭之「吸附」相輔相成,體現古人對材料物性與化學作用的巧妙結合。
傳統服藥法
白礬、蠶繭。
白礬為末,塞入蠶繭內令滿,以炭火燒令礬汁盡,取出,為末。
乾摻。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礬繭散, 出處:《醫學入門》卷六。 組成:白礬、蠶繭。 主治:痘後身上及肢節上生疳蝕瘡,膿水不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