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立應丸中加入白僵蠶,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息風止痙:白僵蠶性寒,具有息風止痙、解毒散結的功效。對於因風痰阻滯、氣機逆亂引起的抽搐、痙攣等症狀,白僵蠶能起到平息風邪、化痰止痙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配合,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狀。
- 清熱解毒:白僵蠶亦具有一定的清熱解毒作用,可用於治療熱毒入血、發熱、神昏、口渴等症狀。在立應丸中,白僵蠶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立應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白礬,這樣的配置主要是基於白礬的特性與作用。白礬,主要成分為硫酸鋁鉀,具有收斂、止血和解毒的功效。在立應丸中加入白礬,旨在增強其療效,特別是對於某些由於濕熱引起的病症。
首先,白礬的收斂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如止血及減輕內部出血等。其次,白礬還具有清熱解毒的功能,能有效對抗因濕熱所引起的炎症,從而輔助治療相關疾病。最後,白礬的獨特性質使其在中藥配伍中有助於提升其他藥材的療效,形成協同作用,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為顯著。因此,白礬的加入不僅豐富了立應丸的組成,還提高了其在臨牀應用中的實用性與有效性。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立應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纏喉風」與「急喉痹」,此二證屬古代中醫喉科急症,特點為咽喉腫痛緊閉、呼吸不暢,甚則窒息。纏喉風多因風熱痰火鬱結咽喉,氣血壅滯;急喉痹則常由風熱外襲或火毒上攻所致,二者均需速清痰熱、開閉通喉。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白僵蠶
- 性味鹹辛平,歸肝、肺經,具袪風化痰、散結解痙之效。
- 《本草綱目》載其能「散風痰結核、瘰癧……治喉痹」。其辛散之性可開泄喉閉,鹹軟之力能化解痰瘀,且蟲類藥擅走竄通絡,針對咽喉緊閉之證,可緩解痙攣、暢通氣道。
白礬
- 性酸澀寒,歸肺、脾經,功能消痰解毒、燥濕斂瘡。
-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喉痹」。其寒涼之性可清熱毒,酸收能消黏膜腫脹,而礬石之燥濕化痰作用,尤善化解纏塞咽喉之稠痰,與僵蠶協力破除痰熱膠結之勢。
配伍邏輯與作用機理
- 協同增效:白僵蠶偏於「動」,以辛散開閉;白礬偏於「靜」,以酸收消腫。一散一收,既能快速疏通喉嚨氣機,又可固化痰涎、減少分泌,標本兼顧。
- 給藥途徑:煉蜜為丸含化,使藥效直達病所,蜜潤可緩和礬石燥烈之性,並保護黏膜。此設計針對喉部急症需速效的特性。
推論延伸
此方簡峻,專攻咽喉痰熱壅閉之實證。若兼外感風熱,可配伍薄荷、牛蒡子;若熱毒熾盛,加玄參、梔子。然因礬石收澀,陰虛喉燥者不宜單用。其核心思路在於「痰—風—毒」並治,體現急症處理中「開閉為先」的原則。
傳統服藥法
白僵蠶、 白礬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為丸。
含化。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立應丸, 出處:《百一》卷十。 組成:白僵蠶、白礬各等分。 主治:纏喉風,急喉痹。
立應丸, 出處:《普濟方》卷六十引《十便良方》。 組成:南星1個(刮去皮。一方炮,地埋一夜出火毒),白僵蠶7個。 主治:纏喉風,急喉閉。
立應丸, 出處:《神效名方》。 組成:乾薑1兩(炮,另末),百草霜1兩,巴豆(連皮,炒用)1兩,杏仁1兩(同巴豆和皮炒黑色,杵爲泥後,入霜研用)。 主治:臟腑泄痢,膿血不止,腹中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