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三七散

SHENG SAN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5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0%
肺經 20%
肝經 20%
胃經 10%
腎經 1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大腸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勝三七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收斂止血: 五倍子性寒收斂,具有良好的止血作用,可收縮血管,減少出血。勝三七散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五倍子能有效控制傷口出血,避免血流不止,加強止血效果。
  2. 消腫止痛: 五倍子亦具消腫止痛之效,能減輕跌打損傷後的腫脹和疼痛。與三七等藥物配合,可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勝三七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止血生肌:白礬性寒,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對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白礬能有效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2. 清熱解毒:白礬還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作用。對於濕熱瘡瘍、濕疹等皮膚病,白礬能清熱解毒,消腫止癢,促進病竈癒合。

因此,在勝三七散中加入白礬,不僅能有效止血,還能促進傷口癒合,並兼具清熱解毒的作用,是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狀的有效成分。

主治功效


勝三七散主治功效分析

《濟陽綱目》 中記載:「勝三七散,治刀斧跌磕,一切傷損,止血定痛,如神。」此明確指出本方劑主要針對外傷,包括刀斧砍傷、跌打損傷等各種原因造成的傷口。其功效核心在於「止血定痛」,並形容其效果「如神」,可見其在止血和緩解疼痛方面的顯著效果。

方劑組成分析:

  • 五倍子(炒枯): 《濟陽綱目》中特別提到五倍子需「炒枯,用青布包,腳下踩扁」。此處的「炒枯」意在使其藥性收斂,加強其止血功效。五倍子本身具有收斂止血、解毒生肌之效。
  • 白礬(枯過): 白礬同樣需「枯過」,也是為了增強其收斂、燥濕之性。白礬具有解毒、止血、收濕之功效。

治療原理分析:

  1. 止血: 五倍子和白礬均具收斂之性,外敷於傷口,能迅速收縮血管,達到止血的目的。此為本方劑治療外傷出血的核心機制。
  2. 定痛: 五倍子的收斂作用可減輕局部組織的腫脹,進而緩解疼痛。白礬也有解毒消炎作用,有助於減輕傷口炎症引起的疼痛。
  3. 促進傷口癒合: 五倍子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組織的修復。 白礬也可解毒消腫,有助於防止傷口感染,為癒合創造良好條件。

《濟陽綱目》 中還提及:「此方治頭蓄一切破傷亦妙,真仙方也。」說明「勝三七散」不僅適用於一般的跌打損傷,對於頭部等特殊部位的破傷也有良好的療效,可見其應用範圍廣泛。文中進一步提及:「一方單用五倍子生為末,干貼。」,顯示即使單用生五倍子研末外敷,亦可達到一定的止血效果,但相較於與白礬合用的「勝三七散」,可能效力稍遜。

總而言之,「勝三七散」通過五倍子和白礬的協同作用,達到迅速止血、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的目的,對各種外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炒枯,用青布包,腳下踏扁)、白礬(枯過)各等分。
止血定痛。
上為細末。
撒患處,包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勝三七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八十七。 組成:五倍子(炒枯,用青布包,腳下踏扁)、白礬(枯過)各等分。 主治:止血定痛。主治:刀斧跌磕,一切傷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