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倍礬散
BEI FA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濟陽綱目》卷九十六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6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20%
脾經 10%
膀胱經 10%
胃經 9%
腎經 9%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倍礬散中加入五倍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收斂止血: 五倍子富含鞣質,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使血管收縮、止血。倍礬散常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五倍子的收斂止血功效能有效控制出血,促進傷口癒合。
- 抗菌消炎: 五倍子除了收斂作用外,亦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功效。其鞣質成分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配合方劑中的其他藥材,可增強消炎效果,促進傷口癒合。
倍礬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原因如下:
- 燥濕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皮膚濕疹、皮炎等症狀的瘙癢,達到止癢目的。
- 收斂止血: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可幫助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對於一些伴有滲液的皮膚疾病,白礬可以幫助收斂滲出液,促進傷口乾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倍礬散的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脫肛」。脫肛多因中氣下陷、久瀉久痢或濕熱下注,導致直腸脫出肛門外。古代醫家認為,此證與「氣虛不攝」或「濕熱下迫」相關,治宜收斂固脫、清熱燥濕。倍礬散以局部外洗之法,直接作用於患處,透過藥物收澀與消炎作用改善症狀。
組成與治療原理之邏輯推理
五倍子(3錢):
- 性酸澀、寒,歸肺、大腸經。
- 核心功效為「收斂固澀」,其富含鞣質,能促使組織蛋白凝固,形成保護層,減少黏膜滲出與水腫,對脫出直腸有收斂提舉之效。
- 兼具抗菌作用,可緩解局部濕熱引起的紅腫。
白礬(1塊,生用):
- 性酸寒,具「燥濕解毒、收斂止血」之效。
- 其低濃度溶液(煎後溶解)能與黏膜組織的蛋白質結合,形成緊緻的蛋白複合物,增強五倍子的收斂效果,同時抑制腸道滲出。
- 白礬的抗菌性(尤其對大腸濕熱蘊結之證)可輔助清解肛周潛在感染。
配伍邏輯與協同效應
- 酸澀協同:兩藥均味酸,中醫理論中「酸能收能澀」,合用以強化收斂固脫之力,緊縮鬆弛的直腸黏膜。
- 寒性制熱:二者性寒,針對濕熱下注型脫肛(常見肛門灼熱、腫痛),能清熱解毒,減少局部炎症。
- 外治直達病所:水煎外洗使藥力直接作用於脫出部位,通過收縮血管、減少滲出,促進組織回納。
延伸思考
此方體現古代「急則治標」思路,針對脫肛的局部病理(黏膜鬆弛、濕熱腫脹)優先處理。若合併中氣下陷(如乏力、長期腹瀉),需內服補中益氣湯類方標本兼治,但倍礬散外治可作為迅速緩解症狀的輔助手段。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3錢,白礬1塊。
以水2碗,煎五倍子減半,入白礬,安小桶內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脫肛
相同名稱方劑
倍礬散, 出處:《濟陽綱目》卷九十六。 組成:五倍子3錢,白礬1塊。 主治:脫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