貫眾散

貫眾散

GUAN ZHONG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雞峰》卷十七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肝經 23%
胃經 17%
大腸經 14%
腎經 7%
脾經 6%
膀胱經 6%
肺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脾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貫眾散中包含「貫眾」一味藥材,其原因主要有二:

  1. 驅蟲功效: 貫眾性苦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痢的功效。其主要的藥用成分為貫眾素,具有明顯的抗寄生蟲作用,能有效驅除腸道內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因此,貫眾散中加入貫眾,可發揮其驅蟲作用,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2. 止血作用: 貫眾還具有一定的止血作用,可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腸道出血。這也是貫眾散中加入貫眾的另一重要原因。

總之,貫眾散中加入貫眾,正是利用其驅蟲和止血的功效,針對寄生蟲引起的腸道疾病進行治療。

貫眾散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如下:

  1. 止血收斂: 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功效,可有效控制因寄生蟲引起的出血。貫眾散主要用於治療腸道寄生蟲病,而寄生蟲會造成腸道出血,五倍子可幫助止血,減輕病患痛苦。
  2. 殺蟲消積: 五倍子含有多種鞣質,具有殺蟲消積之功效,可抑制寄生蟲的生長繁殖,幫助清除寄生蟲。貫眾散中加入五倍子,可加強其驅蟲功效,提升治療效果。

此外,五倍子還可以清熱解毒,與貫眾散中的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共同達到驅蟲消積、止血收斂的治療目的。

貫眾散中使用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燥濕殺蟲:白礬性寒燥,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癢、殺蟲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寄生蟲的生長,並緩解因寄生蟲引起的瘙癢等症狀。
  2. 收斂止血:白礬還具有收斂止血的作用,可以幫助止住因寄生蟲引起的出血。

貫眾散主要用於治療蛔蟲、蟯蟲等寄生蟲病,白礬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的殺蟲止癢、收斂止血等功效,進一步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貫眾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1. 主要主治:腸風下血
「腸風下血」為中醫術語,指因風熱或濕熱蘊結腸道,導致便血、血色鮮紅或暗紅,甚至伴有腹痛、裡急後重等症狀。此症常見於古代所稱之痔瘡出血、直腸潰瘍或腸道感染等疾患。
貫眾根性味苦寒,具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傳統認為其能直入血分,清散腸道風熱,從而止住出血。

2. 次要主治:止鼻血
鼻血(鼻衄)多因肺胃熱盛或血熱妄行所致。貫眾苦寒降火,能清上焦熱邪,涼血止血,故研磨為末後,水調內服可引熱下行,間接達到止鼻血的效果。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性核心:貫眾根
貫眾為蕨類植物,其根莖自古用於止血與驅蟲。其功效邏輯可從兩方面解析:

  • 清熱涼血:苦寒之性可清泄血分熱毒,熱清則血自寧,適用於因熱迫血妄行的出血症(如腸風、鼻衄)。
  • 收澀止血:古人觀察到貫眾具「斂血」特性,可能與其富含鞣質等成分有關,能促進血管收縮或局部凝血。

2. 劑型設計

  • 粉末劑型:貫眾研磨成細末(「上為末」),一方面保留藥材原生藥性,另一方面便於直接作用於腸道黏膜或經水調後快速吸收。
  • 劑量控制:每次「一錢匕」約合現代1-2克,屬小劑量,符合止血藥「輕清上達」或「緩消積熱」的原則,避免過寒傷胃。

3. 治療原理推斷
此方體現中醫「熱者寒之」「血見黑則止」的理論:

  • 腸風下血屬「熱傷腸絡」,貫眾寒性清熱,炭類(若製炭)或深色藥末(原生粉末)可象徵性「斂血」。
  • 鼻血屬「陽絡傷」,貫眾通過內服清肺胃之熱,間接降火止血,而非直接外敷。

潛在應用延伸

從組成邏輯可推測,貫眾散可能對以下情況有一定效果:

  • 輕度痔瘡出血:因熱毒蘊結肛門者。
  • 婦女崩漏:若屬血熱型,貫眾涼血作用或可調整。
  • 寄生蟲腹痛伴出血:貫眾傳統亦用於驅蟲,可能對蟲積導致的腸道損傷出血有雙重作用。

此方簡潔,藥專力宏,體現古代「一藥一方」的針對性思維,適用於實熱證出血,然虛寒出血者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貫眾根。
止鼻血。
上為末。
每服1錢匕,水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痛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出血性疾病,如血小板減少症、白血病等,不宜服用本方。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蛔蟲病胃腸出血咳血吐血

相同名稱方劑


貫眾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七。 組成:貫眾1個(大者,搗碎),萆薢2兩,白芷2兩(好者)。 主治:痔漏。

貫眾散, 出處:《雞峰》卷十七。 組成:貫眾1兩(火煅存性),五倍子半兩(火煅存性),白礬2铢(枯)。 主治:腸風下血。

貫眾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二。 組成:貫眾1兩,狗脊1兩,狼牙草1兩,萆薢(銼)1兩。 主治:小兒蛔蟲攢心,合眼撲手,心悶。

貫眾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貫眾(逐葉摘下令淨)、黃柏(去粗皮,蜜炙)各等分。 主治:大人、小兒傷寒後,餘毒有熱,下血不止。

貫眾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七。 組成:貫眾1兩,鶴虱1兩(紙上微炒),狼牙1兩,麝香1錢(研細),蕪荑仁1兩,龍膽1兩(去蘆頭)。 主治:蛔蟲攻心,吐如醋水,痛不能止。

貫眾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九十九。 組成:貫眾(去須)1兩,檳榔(炮,銼)3兩,當歸(切,焙)1兩半,鶴虱(去土,微炒)1兩,白蕪荑(微炒)1兩半,陳橘皮(湯去白,炒)1兩半,雷丸(炮)1兩。 主治:蛔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