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辨要

《痘科辨要》是日本江戶時代醫學家池田瑞仙所撰寫的一部關於痘疹(即天花)的專門著作。這部書共分為四卷,依其編排應是循序漸進地探討痘疹的各個面向,包括發病原因、臨床表現、治療方法以及預防措施。在天花這種高度傳染性且致死率高的疾病肆虐的時代背景下,這樣一部系統性的痘科專著,無疑具有重要的臨床與學術價值。

根據書首由作者之子池田奫所撰寫的《重校痘科辨要敘》,可以了解此書版本流傳的曲折與成書的嚴謹性(儘管過程有所波折)。池田奫在敘中說明,最初的刻本是在其父晚年、體弱且公務繁忙之際完成,校刻工作多由弟子代勞,因此存在不少訛誤、缺漏,甚至混入了生徒私自增補、不盡符合原意的內容。為此,池田奫決心進行重校,依據父親的原稿進行訂正,並對生徒增補處加以辨識註明,旨在完整且精確地保留父親畢生鑽研痘科的心得與成就,使其「永無遺失」。敘文也強調了作者池田瑞仙行文風格「直達平易」,以「傳道授業」為宗旨,旨在讓初學者易於理解,這反映了他著書的實用性與教育目的。

書中的《凡例》部分是理解本書核心內容與作者學術背景的關鍵。作者開篇即追溯其醫術淵源,表明其治療痘疹的「奇術」乃是家傳,最早可上溯至明朝末年因戰亂(崇禎末盜賊蜂起,韃虜傾明鼎)而避難至日本的戴先生。這份寶貴的痘科知識經過五代人的相傳,作者池田瑞仙作為後人,自述資質平庸,選擇專心繼承並鑽研家傳的痘疹一科,經過數十年在藝浪京師之間奔走,結合自身治療數千人的臨床經驗,自覺已得此術之奧妙。他因此寫成《痘科辨要》,旨在記錄戴先生的口訣、辨析前人治痘的精要,並加入自己的心得體會。

本書在診斷上有其獨到且明確的特色。《凡例》中特別強調「上工望而知之」,認為診斷的關鍵在於「面上部分」,並將其視為判斷病情吉凶善惡的「最要」之處。書中將詳述面部「三亭」、「五臟」分屬以及「六十位圖說」,以此來觀察和判斷痘疹在不同部位的表現所預示的意義。這種重視面部望診的診斷思路,是其學派的重要特色之一。與此相對,作者明確指出「痘中診脈不異隔靴而搔癢」,故其門派不以脈診為主要依據,而是「據證」進行診斷,並認為此有其「確據」。這種捨脈診而重望診(尤其面部)的思路,在傳統中醫診法中是較為獨特且專注於痘科的體現。

關於痘瘡的發病原因,書中進行了深入的辨析。作者提及古人認為是「淫火胎毒」或「時氣疫癘」,並認同其為「疫癘之屬」,屬於「天行疫癘」。但他更側重引述其師傳的學說(曼公先生訣),認為病因在於疫毒侵襲前陰後陰,直侵大腸膀胱之絡,繼而影響命門相火,灼爍腎窖,導致體內氣血伏毒被「熔冶」,這股毒火內則振動五臟百骸,外則徹透肌肉皮毛,最終呈現在皮膚上形成痘形。作者強調痘之順逆表現與「胎毒之稀稠」及「疫氣之深淺」有關。他還對痘(豆)與疹的名稱進行了考證,指出「痘」名源於其形狀肖似豆粒,並解釋了「痘疹」連稱是取其總稱。

本書建立了系統的臨床辨證體系。《凡例》指出,痘證必須區分為「八症」和「四節」,治療者應詳細審察。這種分症分期的框架是指導臨床診斷與治療的基礎,通過辨識不同的症候類型和病程階段,可以更精準地把握病情變化和決定治療方案。書中應會附有相應的治例,以供學習者參考。

在治療原則上,本書強調「用藥須要叮嚀,不可妄投」,體現了作為醫者應有的謹慎態度和對生命的責任感。作者在《凡例》中特別為其治療風格辯護,這顯示當時醫界對痘疹治療存在不同的甚至爭議性的觀點。針對外界可能認為他治痘「特偏於溫補」的看法,他解釋這是因為許多世醫不理解「八症四節」的變化和時機,在不適宜使用涼瀉法的關鍵階段(例如「托裡行漿之期」,即痘漿充實的階段)誤用清熱涼瀉,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出現凶險之證,此時才轉而求助於他。而此時往往需要採用溫補法來「托裡行漿」(幫助痘漿充實,促進結痂),因此被誤解為偏於溫補。書中將列舉痘中寒熱用藥的主法及驗證醫案,以期闡明其治療思路和原則,指導門生正確用藥。此外,書中也將論述痘後「餘毒綿延」導致的變症,以及痘瘡並發其他症狀時的調護方法,顯示對病程後期的關注與管理。

本書並非將所有痘瘡患者視為一類籠統處理。作者在《凡例》中將痘科細分為「小兒」、「大人」、「婦人」、「孕婦」四項,並認為痘科不應僅被視為治療嬰兒的「啞科」。他指出,大人出痘的表現與小兒不同,而婦女在經期或懷孕期間患痘,其生理狀況特殊,治療更需考慮其對月經或胎兒的影響,應當「別議」,採取不同的治療策略。這種根據不同人群的生理特點進行分類治療的思路,反映了對個體差異的重視,使治療更具針對性。

儘管本書內容豐富且系統化,《凡例》也坦承本書並未收錄其門派所有的「至微要妙」之術,例如「舌鑑」等「累世所秘」的內容,這些是「不許外觀」、「苟非其人,不敢妄傳」的。這表明《痘科辨要》是其學術體系中公開傳授的部分,而更核心或隱密的診斷、治療技巧則可能仍保留在師徒相傳的口訣或秘本中。這在古代醫學傳承中是常見的現象。

總結而言,《痘科辨要》是日本江戶時代醫學家池田瑞仙集家族傳承與個人經驗大成的痘科專著。其特色在於系統性地闡述了痘疹的診治體系,追溯了其學術淵源,特別是強調以面部觀察為核心的獨特診斷方法,區分「八症四節」進行系統辨證論治,並對不同人群進行分類施治。書中也反映了作者對治療原則的堅持與辯護。透過其子池田奫的重校版本,此書得以較為精確地傳承下來,成為研究江戶時代日本醫學、了解當時人們如何應對天花這一致命疾病的重要歷史文獻。書中既有對傳統醫學理論的繼承與發揮,也有結合臨床實踐形成的獨特見解。儘管部分最核心的秘術並未公開,但其所記錄的內容已足夠展現其學派在痘疹治療上的學術面貌與成就,對於研究當時的和漢方醫學具有重要價值。書末補充介紹的現代醫學對痘疹的認識與預防方法(如疫苗接種)是對疾病本身的現代視角,與本書作為古代醫籍所反映的前現代醫學經驗是不同層面的內容。


重校痘科辨要敘

凡例 (1)

凡例 (2)

卷一 (1)

卷一 (2)

卷一 (3)

卷一 (4)

卷一 (5)

卷一 (6)

卷二 (1)

卷二 (2)

卷二 (3)

卷二 (4)

卷二 (5)

卷二 (6)

卷二 (7)

卷二 (8)

卷二 (9)

卷二 (10)

卷三 (1)

卷三 (2)

卷三 (3)

卷三 (4)

卷三 (5)

卷三 (6)

卷三 (7)

卷三 (8)

卷三 (9)

卷三 (10)

卷三 (11)

卷三 (12)

卷三 (13)

卷三 (14)

卷三 (15)

卷四 (1)

卷四 (2)

卷四 (3)

卷四 (4)

卷四 (5)

卷四 (6)

卷四 (7)

卷四 (8)

卷四 (9)

卷四 (10)

卷四 (11)

卷四 (12)

卷四 (13)

卷四 (14)

卷五 (1)

卷五 (2)

卷五 (3)

卷五 (4)

卷五 (5)

卷五 (6)

卷五 (7)

卷五 (8)

卷五 (9)

卷六 (1)

卷六 (2)

卷六 (3)

卷六 (4)

卷六 (5)

卷六 (6)

卷六 (7)

卷六 (8)

卷六 (9)

卷七 (1)

卷七 (2)

卷七 (3)

卷七 (4)

卷七 (5)

卷七 (6)

卷七 (7)

卷七 (8)

卷七 (9)

卷七 (10)

卷八 (1)

卷八 (2)

卷八 (3)

卷八 (4)

卷八 (5)

卷九 附錄 (1)

卷九 附錄 (2)

卷九 附錄 (3)

卷九 附錄 (4)

卷九 附錄 (5)

卷九 附錄 (6)

卷九 附錄 (7)

卷九 附錄 (8)

卷十 方選 (1)

卷十 方選 (2)

卷十 方選 (3)

卷十 方選 (4)

卷十 方選 (5)

卷十 方選 (6)

卷十 方選 (7)

卷十 方選 (8)

卷十 方選 (9)

卷十 方選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