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痘科辨要》~ 卷十 方選 (1)
卷十 方選 (1)
1. 起脹三日清補用方
清毒散,治痘不至期欲干收者。
生地黃,赤芍,連翹,金銀花,牛蒡子,當歸,丹皮,甘草
上八味。煎服。
參麥清補湯,氣血虛弱毒熾盛。瘡色淡白。虛火炎蒸。偏難任溫補。偏難任清涼者。此湯主之。
人參(八分),麥門(一錢二分),生黃耆(一錢),白葛粉(一錢),前胡,牛蒡子(各五分),炙甘草(三分),紅花(酒洗三分),芍藥(酒炒四分),當歸(酒洗八分),川芎(三分),生芍藥(四分),生地黃(酒洗三分),桔梗(二分),生甘草(三分),山楂肉(五分)
上十六味。生薑一片。龍肉三個。同煎。遇此症者。頻頻服之。
白話文:
[起脹三日清補用方]
清毒散,適用於痘痘未到成熟期卻已開始乾涸的情況。
配方包含:生地黃、赤芍、連翹、金銀花、牛蒡子、當歸、丹皮、甘草等八種藥材。以上藥材煎煮後服用。
參麥清補湯,適用於氣血虛弱,毒素旺盛的情況,如創口顏色呈淡白色,虛火旺盛,這種情況下既不能承受溫補,又不能過度使用清涼藥物。此湯劑是為此類症狀設計的。
配方包含:人參(八分)、麥門冬(一錢二分)、生黃耆(一錢)、白葛粉(一錢)、前胡、牛蒡子(各五分)、炙甘草(三分)、紅花(酒洗三分)、芍藥(酒炒四分)、當歸(酒洗八分)、川芎(三分)、生芍藥(四分)、生地黃(酒洗三分)、桔梗(二分)、生甘草(三分)、山楂肉(五分)等十六種藥材。另加一片生薑和三個龍眼肉一同煎煮。遇到這種症狀時,應頻繁服用此湯劑。
2. 灌漿三日補益用方
加減托裡湯,治實熱之證。過寒涼而變冰硬。或嘔瀉。或皮薄漿清。或塌陷無神。血色不活。瘙癢煩者。
黃耆,人參,肉桂,當歸,白芍,白芷,木香,陳皮,山藥,甘草
上十味。水一鍾半。糯米一撮。煎熟。臨服時。加人乳半杯。酒釀數匙同服。如痘色灰白平塌者。加熟附子三分。
參耆內托散,氣血虛損。或風邪穢毒沖觸。使瘡毒陷伏不出。或出而不勻快者。用此活血勻氣。調胃補虛。內托瘡毒。使之盡易收易靨。
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桔梗,白芍,白芷,官桂,木香,甘草
上十一味。水一鍾。糯米一錢。溫服。
千金內托散,治前症。
即參耆內托散方中去桔梗。加山楂子生薑龍眼肉三個同前。入好酒和服。以上二方。俱托裡發解之劑也。
回陽反本湯,治痘瘡氣血虛劇。皮薄漿清。錫皮灰白。虛惕寒戰者。
人參,黃耆,鹿茸(酒炙銼片用酒煎膏配藥),當歸,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子
上九味。外加大棗二枚。共水煎。
參歸鹿茸湯,托膿之妙劑。
鹿茸(酒塗炙去毛三錢),綿嫩黃耆(蜜炙一錢五分),當歸(酒洗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二分),炙甘草(六分)
上五味。加生薑一片。好龍眼肉三個同煎。去滓。入好酒一盞溫服。兒若能飲酒。濃煎藥汁。與酒相半和服亦好。如困倦手足冷飲食少者。加木香三分。丁子官桂各五分。寒戰咬牙者。再加官桂三分製附子八分。泄瀉者。去當歸加曲炒白朮酒炒芍藥白茯苓各八分。木香丁桂各三分。別用參朮散止瀉。
回陽酒方,治虛寒八九日。色㿠白如水泡。頂陷根白癢塌。咬牙寒戰者。
鹿茸(酥炙),大附子(去臍),嫩黃耆(炒),當歸(酒洗六分)
上四味。銼。好酒煎服。(煎方有訣)
建中湯,治八九日寒戰咬牙者。(按四五日後寒戰咬牙者用木香散異攻散治之如至八九日不止者以此湯大峻補之)
人參(二錢),蜜炙黃耆(三錢),白朮,當歸(各一錢五分),川芎(八分),大附子,制乾薑(炒帶黑色),肉桂,炙甘草(各一錢),丁子(五分)
上十味。生薑同煎服。如虛寒甚者。以參附大劑兼與。
白話文:
[灌漿三日補益用方],內容如下:
增減版的託裡湯,用於治療實熱病症。若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導致身體冰冷僵硬,或者出現嘔吐、腹瀉,或者皮膚單薄、灌漿清稀,或者肌膚塌陷無精神,血液循環不順暢,感到瘙癢煩躁等情況。
主要藥材有:黃耆、人參、肉桂、當歸、白芍、白芷、木香、陳皮、山藥、甘草。這些藥材取十種,用水一鍾半,加入一小撮糯米,煮沸後服用。服用前,可添加半杯人奶和幾勺米酒一同飲用。如果痘疹顏色灰白,表面平塌,可以添加三分熟附子。
參耆內託散,適用於氣血虛弱,或因風邪穢毒衝擊,導致瘡毒潛伏不出,或出現不均勻的情況。此方能活血理氣,調節脾胃,補充虛弱,促使瘡毒從內部透出,使其癒合更快速更全面。
主要藥材有:人參、黃耆、當歸、川芎、厚朴、桔梗、白芍、白芷、官桂、木香、甘草。取十一種藥材,用水一鍾,加入一錢糯米,溫熱服用。
千金內託散,用於治療前述病症。
在參耆內託散的配方中去掉桔梗,加入山楂子、生薑、龍眼肉三個,與前者一起煎煮,加入好酒混合服用。上述兩方都是促進內部癒合和發汗的藥劑。
回陽反本湯,適用於痘疹嚴重氣血虛弱,皮膚單薄,灌漿清稀,皮膚呈現灰白色,虛弱寒顫的情況。
主要藥材有:人參、黃耆、鹿茸(酒炙切片,用酒煎膏配藥)、當歸、川芎、肉桂、甘草、山楂、熟附子。此外,還需加入兩顆大棗,共同用水煎煮。
參歸鹿茸湯,是促進膿液排出的良方。
主要藥材有:鹿茸(酒塗炙去毛三錢)、綿嫩黃耆(蜜炙一錢五分)、當歸(酒洗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二分)、炙甘草(六分)。取五種藥材,加入一片生薑和三個好的龍眼肉一同煎煮。去渣後,加入一杯好酒溫熱服用。如果孩子能喝酒,可以濃煎藥汁,藥汁與酒一半一半混合服用。如果孩子疲憊、手腳冰冷、食慾不振,可添加三分木香,五分丁子和官桂。如果寒顫咬牙,可再添加三分官桂和八分製附子。如果腹瀉,則去掉當歸,加入炒白朮、酒炒芍藥、白茯苓各八分,以及三分木香、丁桂。
回陽酒方,適用於虛寒八九天,皮膚顏色蒼白如水泡,痘疹頂部凹陷,根部呈白色,痘疹癢塌,寒顫咬牙的情況。
主要藥材有:鹿茸(酥炙)、大附子(去臍)、嫩黃耆(炒)、當歸(酒洗六分)。取四種藥材,切碎,用好酒煎煮服用。
建中湯,適用於八九天後仍寒顫咬牙的情況。
主要藥材有:人參(二錢)、蜜炙黃耆(三錢)、白朮、當歸(各一錢五分)、川芎(八分)、大附子、制乾薑(炒帶黑色)、肉桂、炙甘草(各一錢)、丁子(五分)。取十種藥材,加入生薑一同煎煮服用。如果虛寒非常嚴重,可以使用參附大劑進行補充。